
李老和学生记者管玲琳合影。
学生记者 管玲琳
炎热夏季难得的一个雨天,西湖里荷叶田田,荷花在雨中淡妆浓抹,别有一番清丽脱俗的意味。在这样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午后,我见到了我校化学系1964届校友李志雄。这个生活在西子湖畔的古稀老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
恰同学少年时
李老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他学习很刻苦,于1960年顺利考上我校化学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难得的。从清贫生活中顽强成长起来的幼苗,在大学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深深扎根,不断汲取生命的养分。
“我那时特别喜欢读书,周末的时候两个馒头一瓶水,就可以在图书馆里待上一整天。”李老风趣地说道,“这算是名副其实地‘泡’在图书馆里了。”因为家境贫困,李老又品学兼优,学校每年都奖励他一笔可观的奖学金,加上当时学校还有伙食补贴,令他得以安心学习,不用为生活发愁。
大学四年,他才回过两趟家。“那时候同学间、师生间关系都非常融洽。因为我们不回家过年,留校的师生便在一起吃年夜饭,各家烧一两个菜,凑到一起就是满满一桌,流淌在其中的师生间深厚的情意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李老动情地说道。
大学阶段,他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增强体魄。那时,他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校田径队的主力。他坚持每天与伙伴们环城跑,脚踩坚实的土地,头顶碧蓝的天空,这让他感到满足和充实。“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他常如此勉励自己。
“大学期间,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温情,收获了强健的体魄。这四年时光,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为我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老如是说道。四年的光阴很短暂,却是李老生命中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回忆,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千淘万漉始到金
大学毕业时,李老本已报名支援西北地区建设,组织上考虑到他家境困难,便把他分配到杭州农药厂。李老在工厂工作16年,表现良好,他将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从一名基层技术员一步一步成为全国农业污水处理会战小组组长,曾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副厂长、厂党委副书记等职。197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厂领导的支持下,李老带领工人们花了四个半月时间攻克技术难关,自己设计、施工、安装,试车,生产出了该厂从未生产过的产品——甲胺灵,为工厂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子。那时候的他满腔豪情:“人家能够生产的产品我们也一定能生产。”就是凭着这一股干劲以及过硬的化学专业知识,他为工厂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厂,没有新产品没有新技术,就不能站住脚。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我们都要牢记这个道理。”李老一再强调,是在母校学习打下的基础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一步一个脚印,在工作岗位上慢慢‘淘洗’自己,要相信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李老微笑着说,眼里流露出满满的自信和自豪。
后来,李老被调到政府部门工作,一干就是28年。从工厂的技术员及管理者到一名领导干部,虽然角色转换了,但他始终遵循兢兢业业、勤勉努力的工作准则,先后在杭州市、浙江省等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学校学习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打好,以后的工作也无法开展。”李老话锋一转,“当然学校学习也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拓展,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坚持成就卓越
在交谈中,李老一直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人生哲理。”对于学习,李老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所说的学习,内容不仅指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是关键,趁着年轻更要多学多用,因为年轻时候记忆力和变通能力都比较强。”提及给当代大学生关于学习的建议和意见,李老提出了“三心”原则,即诚心、信心、恒心。他说,年轻人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对于一件事情,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而“三心合一”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老坚持学习,也坚持自己的品性。他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还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担任人大副主任期间,他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尽职尽心做好环保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乱排放污水的企业,坚持企业生产必须达到保护环境的要求。
年逾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这就是李老。退休后,他依然闲不下来,为公司做顾问。虽然已经70岁了,李老仍然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沿着西湖边走路一个小时成了他的习惯。“上下班、看新闻联播,运动健身,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李老坦言,“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苦,但是只要咬紧牙关继续下去,渐渐地你所坚持的东西也就变成了一种乐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世界上总有一个舞台是属于你的。没有什么比努力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坚持更为可贵。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如李老般,不轻言放弃,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