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牛津大学莎翁研究专家来上外作专题讲座
11月12日,英国牛津大学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蒂芙妮·斯特恩(TiffanyStern)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作了题为“纸面上与舞台上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onPageandStage)的讲座,与上外师生一起探讨莎翁戏剧中文本与舞台的互动。
斯特恩是牛津大学早期现代戏剧教授、讲师和辅导研究员,是戏剧剧场、莎士比亚作品、当代戏剧作家领域的专家之一。讲座开篇,她即以自己开莎士比亚公司的叔叔的新奇想法吸引了上外师生,紧接着切入正题,着重介绍和分析了莎士比亚时期剧场、演员和观众及其与莎剧本身互相影响的典型案例。
斯特恩首先就莎士比亚戏剧表演所用的圆形室外剧场———剧院剧场(TheTheatre)和环球剧场(TheGlobe)作了介绍。她提到,因当时剧场地租问题,戏剧公司就将该剧场建筑从原地迁移到别处,并将剧院重新命名为“环球剧场”。该事件曾在诸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莎士比亚作品有过暗示,即“环球剧场”意为“世界的剧场”。在《皆大欢喜》中,“整个世界都是一个舞台(Alltheworld’sastage.)”即是对此的恰当比喻。此外,环球剧场的结构也对莎剧有所影响,分别被称为“天堂”和“地狱”的舞台阁楼和地下室,不仅在莎剧文本中有频繁暗示,还影响了剧场中正反角色的出场方式。
随后,斯特恩就当时演员和出场等与莎剧创作的相互影响作了探讨。以当时的著名丑角威廉·坎普(WilliamKemp)和罗伯特·阿尔敏(RobertArmin)为例,她对莎士比亚为特定风格的演员创作相应性格的剧中角色作了展示。特别引起听众兴趣的是对当时莎剧剧本和演员排练的描述。斯特恩提到,由于经济等原因,当时的演员并不会拿到完整的剧本,而是根据带有“提示(Cues)”的台词排练。“提示”由上一个演员台词的最后3个单词构成,演员上场时并不知道它会由哪个角色在何时说出。这就要求了演员必须十分专注地倾听场上每一句话。而熟知这一特点的莎士比亚本人,也因此在创作作品时利用这一特点制造一些特殊的有趣效果,如利用重复几次的“提示”故意打断长台词等。
讲座最后,斯特恩就莎翁时代的观众观戏特点及其对莎剧的影响作了描绘。她说,当时的观众会带着一种特殊的、可擦涂的笔记本“桌书(tablebooks)”来到剧场,专门记录诙谐有趣的台词或又长又难的“新单词”。熟知此事的莎翁则会专门创作一些生僻难懂的单词,故意捉弄这些观众。这些生动有趣的轶事令上外师生忍俊不禁。
在互动提问环节,上外师生就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女演员的参演以及莎剧的衍生剧等与斯特恩展开讨论。斯特恩以其对历史真实而细致的描述,还原给大家一场精彩的莎剧旅程,令人回味无穷。
2015年5月,上外英语学院将举办第19届“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斯特恩的讲座激发了上外师生研读莎翁作品、走进莎剧世界、感受莎翁恒久魅力的浓厚兴趣。(朱笑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