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从零开始的崛起
———校大学生管乐团成长侧记
作者:朱晓萌 赵子仪 张路
3年前,只是一群“散兵游勇”的爱好者;3年后,他们光荣入选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3年前,百号人的团体只有10人识五线谱;3年后,他们走出国门一举夺得金奖……他们就是我校大学生管乐团。在这不可思议的辉煌背后,那台下的“十年之功”又是怎样练就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学生艺术团,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团体。三年的华丽转身有幸走进南工管乐团的世界。管乐团的成立,在今天看来,就像一个巧合。2011年8月,学校承办江苏省第十九届高校“校长杯”乒乓球赛,为了迎接宾客,学校临时组建了管乐团,全团近百人,只有10个人识五线谱,仅3、4个人能吹奏管乐器。在全团零基础的情况下,许鹏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许鹏老师一边教大家乐理知识,一边请专业的老师来开课授业,炎炎夏日,他们就在闷热的体育馆中夜以继日地排练。许鹏老师回忆道:“共同患难了两个月,每个人都很拼命地在学,那段时间,也让他们凝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终于在10月份的演出中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功,管乐团得以正式成立。管乐团演奏的《世纪序曲》拉开了2012年毕业生晚会的帷幕,感染了全场4000多名师生,观众全部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这也奠定了每逢大型演出管乐团演奏开场曲目的惯例。2013年,管乐团在紫金大戏院演出,第一次走出校门;2014年7月,管乐团参加了新加坡国际管弦乐艺术节大赛,荣获普通高校合奏组金奖,第一次走出国门。
2014年11月13日,身为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的管乐团在河海大学成功演出。全国各地的管乐团前辈纷纷回宁观看这次表演,他们终于看到了管乐团从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长大成人,许鹏老师看到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如今的成就,也欣喜不已。同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南京大学交响乐团,如今已有十几年的传承发展,而南工管乐团只用了短短三年时光就追上了前者的步伐,不可不谓是一次华丽转身。艰苦岁月在台下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管乐团成员的台下岁月很是漫长。刚开始,管乐团的训练是在体育馆负一楼展开,体育馆冬冷夏热,又无空调,对于每一个团员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后来,排练地点改到了大学生活动中心,有了空调,也有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但是舞台太小了,所有人坐在舞台上非常的挤,而且他们不敢发出一丁点噪音,因为那一丁点的噪音就会影响整体的乐感掌握,在那狭小的环境中更加明显。现在,他们改到大礼堂排练,终于有了良好的环境和齐全的硬件设备。
有次演奏《新年序曲》时,萨克斯管突然没有了声音,整个乐团都安静了5秒的时间,渠体健同学回忆到,当时那5秒的沉默,安静的让人恐惧。从那之后,他们的训练就更加刻苦了。比如《狮子王》这首曲子,他们每周要排练两天,每次排练两个小时。在观众眼中,只有不足20分钟的一首曲子,他们就排练了不下100遍,这还只是合练的次数,每个人在私底下,又不知道会训练多少遍。当记者问道,他们不会因为训练次数过多而厌烦枯燥么,回答是:“因为喜欢,就不会放弃。”共同的信仰前任中音号首席黎沛宜同学,他现在的中音号吹奏水平堪比专业水准。谁会想到,两年前的他还没接触过中音号,取得现在的成绩,他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每周他都有三到五天在排练,是规定排练时间的一倍还多。他不仅自己刻苦训练,还十分乐于指导学弟学妹。6月22号,毕业的那天,他回家的火车是下午6点半,可下午四五点时,他还在大礼堂指导学弟吹中音号。
与他相仿,第一任团长管一淼也是位刻苦训练的人,每次路过训练地点都能听到单簧管那独特的声线。有的团员在学习上出现了问题,产生不想学习的冲动,管团长就会利用排练后的休息时间,帮助这些团员补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他擅长的学科。“原来高等数学并不难,一旦用对待上台演出的态度去学习,我发现学习真不是个问题,这正应了‘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古语”管乐团指导老师助理周子煜同学笑着说道。
他们绝对不是个例,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大学生管乐团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管乐团绝对不是一个社团,她是南工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符号,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仰。”渠体健同学如是说道。朱晓萌 赵子仪 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