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海子:一个痛苦但自由的灵魂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张文涛    
2014-12-03     浏览(113)     (0)

  二十五年前,海子带着圣洁的《圣经》、悠远的《瓦尔登湖》、辽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踏上了山海关的铁轨。在那个黄昏,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沉寂,现在想起仍恍若隔世。
  尽管现今仍有无数的年轻人诵读这些诗句:“正是黄昏时分/无头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尘土和热血/扶着马头倒下。”一个满怀梦想的时代结束了。但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仍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依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查湾人。1979年,15岁的海子带着一个旧木箱走进北大法律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就在这里,眼睛明亮、头发凌乱、身材瘦削的海子开启了诗人以梦为马的时代———《河流》、《传说》、《太阳》等一系列洋溢着少年精神式的诗歌以及九篇寓意怪诞的小说从他的血液里流淌而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奇迹独特的创造力和敏锐的直觉,使他成为20世纪新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富有情感的冲动和精神诉求的诗人们从荒凉的黑夜中醒来,纷纷在十年动乱的废墟上寻找着生命根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彷徨而沉重时代,一种歌唱的、张扬自我理想、弥散浪漫气息、摈弃世俗生活的抒情诗开始兴起,毫无疑问,海子便是此类诗歌中的佼佼者。
  海子是天才的诗人,他的诗是天才的诗,他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太阳般热烈而浪漫的意象和情感。但反观他的生活,却充满了磨难与坎坷。他短暂的一生都挣扎在贫困与痛苦之中,他的大部分收入要寄给父母用于种庄稼以及供三个弟弟上学。他的情感之路更是曲折而轮回,虽然执着追求着理想的爱情,但却一次次与爱人伤心诀别,爱情于他一直是无法实现的幻象。他性格纯净、敏感、倔强,走在时代前列,却不被当世人所理解,他们说他的诗毫无章法、语言苍白,甚至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诽谤他是“疯子”,但是他依然执拗写道:“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我的前额是火,信仰是我的尸体”……他正是以这样一种燃烧自己的写作方式,憋足的生活在那样一个精神荒原的时代里,难容于世想来也是必然。
  海子的生命终结在绚烂的25岁,不得不说的是他的自杀情结与他极度的抑郁症有关。海子的自杀情结在他多篇诗歌中都能找到痕迹,如《春天,十个海子》中: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甚至,他认为“早夭”是一种奇丽的美,此外,他常跟友人讨论死亡,可以说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消极暗示,再加上生活、社会和心理的压力带给他精神上的极度抑郁,都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黑暗陨落。也有人说他是练气功走火入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确实在大江南北广为盛行,在海子1989年3月25日凌晨留下的“不是遗书的5封遗书”里,他多次提到“幻听”、“折磨”等,并将自己死亡缘由的矛头直指无辜的同事常远、孙舸,称他们是“道教的败类”、“暴徒”,并说他们揭开了自己的心眼和耳神通,使他极度痛苦乃至死亡,并请父母及弟弟替他报仇。由此可见,此时的海子精神状况已经十分不佳,甚至可以说是分裂,精神极度混乱。但他并未听取赶来看望他的友人的劝告在宿舍休息而是失踪了。几天后,噩耗便从山海关传来,警方在现场发现了一封遗书,否定了之前五封怪诞的遗书,称“我的死亡与任何人无关”。死亡鉴定说海子是“精神分裂”而引发的卧轨自杀,文艺界一片哗然。
  也许我们都应该永远记住诗人在3月26日的身影: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我们也由此更愿意相信,诗人的死是“殉诗”的,当诗成为诗人的生命,成为诗人的信仰,诗与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义。
  孤独的海子,他拥有麦垛,他是自己的国王,他的王国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类来填充,需要的只是海子的心。他在太阳的头尾之间轮流做客,把血液涂到天空并和太阳的血液混为一团。我们感叹他的诗才,叹惋他的早逝,唏嘘他的命运,甚至他的死亡也具有神秘主义的传奇色彩,但我们最应该记住的是他自由的灵魂和对梦想的坚持,因为这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