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艺术学院教授 张义宾

2014-12-03     浏览(110)     (0)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文献,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本人学习以后倍受鼓舞,深受启发,现浅谈以下体会:
  时代召唤着每一个人,个人的生命因融入时代而光荣。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时代召唤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重逢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能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是非常光荣的,生命也因此光荣而富有无限意义。
  现在是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交汇的时刻,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剧烈变化,呈现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在这个时代,教师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汇入到时代要求中来。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教育工作不是职业,而是事业,只有在教育工作的事业中,才会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育工作者的生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才能把工作干好,很好地引导、教育学生,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
  要立足于中国话语系统分析教育问题。习总书记讲话中认为好老师有四个特质,从学术与思想意义上看,这一观点是立足于中国话语系统而提出的。所谓中国话语系统,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背景下,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与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当代现实而产生的思想文化语境,标志着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清代末年,古老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打败。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许多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段时间,更有否定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激进观点。在此背景下,西方的教育体系被引进中国,中国传统的经学教育体系终结。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西方教育的学习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前。西方的教育体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西方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教育体系引入到中国后,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人生包括做人与做事两大内容,教育自然也包括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做人的教育属于“内学”,包括理想、道德、仁爱等内在素养,是有关人生根本的教育;做事的教育属于“外学”,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与手段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是根本,做事的教育必须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西方的教育体系主要是关于“外学”的教育,其“内学”教育是由教堂即宗教来完成。学校教育与宗教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共同完成了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的教育。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宗教社会,中国传统的教育主要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但并没有保留下来,所以,西方教育体系在引进中以后就发生了问题。这种教育体系以“外学”为主,在“内学”教育上先天不足,所以,中国教育也随之表现出同样的问题。多年来,虽然我们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没有建立起一个与“外学”教育同等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内学”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均表现出重“外学”、轻“内学”的偏向,一代又一代人由这种教育体系培养而成,走向社会。教育中的问题必然在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来,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固然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不得不承认,忽视“内学”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好老师的四个特质,三个属于“内学”,一个属于“外学”。我们通过总书记对教师素质的分析和要求,应当看到其中包含的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应当看到这种要求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
  好老师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是由好学生成长起来的,而好学生是由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好的教育体系必然反映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要求,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味学习西方。
  当代中国日益走向强大,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立足于中国话语体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应当深切而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习总书记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中说:“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教育虽然从学习西方起步,但是不能办成西式教育,学习西方教育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学习的目的是要办中国特色的教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必然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人文文明,这种文化以人性本善为核心理念,通过修养身心超越私我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大我之境,这种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丰富发展,结出了丰硕文化成果。中国的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国文化内在地具有无私精神、奉献自我精神、和平精神、平等精神等。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内学”为主的教育,是开启人天性中本具的纯真、纯善、纯美的教育。目的在于超越个人私我,显现出生命中原本具有的与天地、社会一体的大我,从而成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语),不是主观的想象,而是通过教育与修养可通达的现实的生命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天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已经不仅仅指中国,而是包括全世界,为世界文明进步而担当、以世界为己任,这是中国文化的当代使命,这与共产主义理想是一致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成功,与中国文化内在特性具有同质性是重要原因)。西方文明在19世纪末期遇到危机,进入艰难的探索与转型期,中国传统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国话语系统表现出极大的普世价值。我们在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必须传承、吸收中国文化思想与教育理念,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学”教育体系,改变长期以来偏重“外学”的倾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内学”与“外学”皆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