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刘明芝

2014-12-03     浏览(73)     (0)

  第30个教师节已经过去,可习总书记的讲话一直萦绕在耳边。反复阅读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感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神圣。
  习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等等。这些都说明人才、教育、教师在当下是何其重要。那么,作为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职业之一的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习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明确,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书育人多年了,静思习总书记的要求或者说努力方向,感觉离习总书记讲话所要求的还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进取,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永远在路上!
  多年来沉浸在教师队伍中,与教师多方接触,一些现实现象不容忽视,这些现象也有专家作为课题在研究。据有关专家研究,目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很大,一些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是他们参加休闲和体育活动较少。调查显示,在业余时间的安排上,选择读书的高校教师占到44.6%,选择做学问的占16.9%,参加休闲和体育活动的教师占27.4%,选择交友的占11.1%。这反映出高校教师休闲时间相对较少,双休日及寒暑假大部分教师大脑还处在工作状态。高校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领域,业余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和差异性较小。二是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大。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在对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认为心理压力大的占44.2%,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28.2%,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占21.3%,认为心态平和的仅占6.3%。高校教师在工作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产生这些压力的原因首先来自于高校之间的排名。排名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来体现,学校实际上是把学科、科研等评估方面的竞争转移到教师身上。高校教师还面临着考核指标的压力,其中国家重点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很高。还有,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渐推进,拉大了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一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了评职晋级,提高自身及家庭的生活水平,过度进行脑力劳动,身体严重透支。
  在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没有好的身体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工作、生活压力过大,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反过来会影响甚至不利于教学科研。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的足够重视。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对老师举足轻重。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无怨无悔,坚定信念。在心态平和中寻求做事,会快乐很多,抱怨、烦躁不解决任何问题,也成就不了大事。
  教师要达到习总书记所说的“好老师”的标准,在快速多变的社会里受许多因素影响,但我认为教师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的。首先,肩负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不能忘,职业道德必须坚守。教师自身方向迷失,信念不坚定,岂能引导好学生?对于学生,老师就像父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整日牢骚满腹、看破红尘,岂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在现实社会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教师应把人格放在首位。其次,扎实的学识是老师实力最强大的因素。学生求学是求知识,而教师扎实的知识功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渊博知识,则是对学生的最好奖赏。另外,对学生要和蔼,与学生要有思想碰撞。师生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还应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试想一个在课堂上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永远板着面孔讲课的老师,怎么会受学生欢迎?
  总之,习总书记的讲话语言亲切、态度恳切,牢记讲话中的谆谆教诲,将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