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数学学院党委书记 吴臻

2014-12-03     浏览(68)     (0)

  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积极发展党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育行业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和讨论。我在教学一线岗位服务了十七年,现在又同时从事行政和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对此很受触动,并感到莫大的鼓励。在此谈谈个人的感受和认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德,是教师立身的根本。大学传授学问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美好的德行,并推己及人,精益求精,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使教育事业日臻完美,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中国梦”,我们也在为这一梦想不懈追求、努力奋斗。良好的德行,历来是中国选择、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我认为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个人的情操与修养。合格的老师首先道德上要合格,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二是对美好德行要加以引导与弘扬。教书与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梁实秋、李大钊、童第周、潘承洞……在山东大学一百多年的史册上,有无数光辉闪亮的名字以他们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品德感染着身后的学子,也成为世人的楷模与榜样。我自1987年进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当时为我们授课的数位老教授直至退休都一直坚守在本科生讲台上,他们潜心学术,治学严谨,讲解精彩。正是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指引我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献身于太阳底下这最光辉的事业。现在我总是对我的研究生说,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只有正直、有责任感的人才可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合格的教师仅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过硬的本领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授课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传授知识除了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干什么”,而这都需要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主持建设的《微积分与数学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随机过程》与《最优控制理论》也是我讲授多年的课程了。但直到现在每次上课前我都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要用一整个下午来修改讲义,准备教案,不敢有丝毫怠慢,生怕有哪个知识点没能给学生讲清楚。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要强调创新与创造,克服一味的功利与实用,不拘泥于继承与接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一名研究生导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我们只有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获得充足的知识储备。在我读博士期间,导师彭实戈院士告诉我,开始做研究时主要是“跟”,导师做什么就学什么,但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有所突破。学数学吃不了苦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大量掌握前人的东西,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能仅靠聪明,更不能含糊、浮躁。我经常告诫自己,学生跟了你,你就一定要把他带到学术前沿。为此,在行政工作之余,我每年都强制自己安排国际学术交流或邀请自己专业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来山大讲学访问,讨论学术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指导研究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爱才有责任。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护学生,关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好老师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一生不断努力。做好教育,发展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不懈追求和崇高信念。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做一名“党和人民信任和满意的好教师”指明了方向,指引和鞭策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光荣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