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聊城大学校庆日。西校区的文华苑外表古朴,内藏锦绣。学校在此改建的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开门欢迎四海宾朋。近期,这些文化场馆陆续对2014级新同学开放,对他们进行校史校情、爱校教育、历史文化教育。聊城大学以庆祝建校40周年为契机,着力从硬件、软件等方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文化设施:鼎建“三馆”
历时一年半,几易其稿,撰文近20万字,集选、核用图片2100余张……综览义旨妙秀,描绘学校40年历史的精彩画卷,一层明史弘道、滋润育人的文化中心———“校史馆”簇新于师生、公众面前。展览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时期”、“聊城师范学院时期”、“聊城大学时期”、“校友风采”、“领导关怀”五大部分,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历史沿革和教学、科研、师资、文化、学团、交流合作、服务社会、后勤保障、党建思政、校友联谊等工作场景,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代代聊大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足迹,珍藏了历届校友的美好记忆,展现了聊城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40年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校史馆展览脚本编写组组长、工会主席刘树山介绍道:“校史馆布展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编写组的同志以高度负责、严谨求实、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放弃了暑假休息、外出学习等一切个人事宜,夜以继日地工作,穷尽所能,按时完成了编撰任务。此次布展不再是过去发展成就展的模式,而是突出 “史”、“时间点”,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校史馆不仅在校庆期间发挥了向校友、来宾宣传学校的重大作用,而且是对全校师生长期进行校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激励广大师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精神,汇聚同心发展学校的正能量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文华苑三层是展览馆。校庆40周年之际,展览馆推出了我校校友、现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我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郑培亮先生的个人书法作品及收藏展,观众从中可以看到郑培亮先生精湛的书法技艺、艺术修养以及“以书法的形式,阐释传统文化精髓”的不懈追求。
进入四层,便是聊城大学博物馆。该馆内含“小三馆”,中央区域为文物馆,东西两侧分别为地理科学馆和民俗展览馆。文物馆以“瓷器中的文明之路”为主题,汇集了200余件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石器、汉代釉陶器、唐三彩、宋代青瓷器等。这些文物犹如历史的碎片,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地球科学馆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与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地球科学园区,包括矿物、岩石、化石三个展区,集中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各圈层及其演化、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地球科学的内涵。民俗展览馆主要展示鲁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为了办好这个展览,学校一批民俗文化爱好者到处“淘宝”,收集了一大批反映鲁西地区农耕、民居、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类型的民俗实物,包括东昌府木版年画、雕刻葫芦、鲁锦、鱼山梵呗,不胜枚举,很好地展现出鲁西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创新的结晶,折射着鲁西民众的信仰、生产生活、经济、艺术等全方面的文化。
校长马春林教授指出:“学校博物馆一方面要发挥好服务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履行大学的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体现博物馆的公共属性,面向社会公众定期开放,让这朵文明之花墙里墙外都要香。”
文化产品:凸显精神
聊城大学地处鲁西欠发达地区办学,40年来,一直在困难中办学,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前任校党委书记李喆教授在《聊大40年》文章中写道:“我们深知办好一所大学,尤其是在相对偏远和落后地区办学,有多么的艰难。但40年来,聊大人肩负责任与使命,怀揣光荣与梦想,把推动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紧紧连在一起,艰苦奋斗,矢志不渝,薪火相传,励志创新,绘就了一幅幅敢于超越、追求梦想的时代画卷。”
值此建校40周年之际,学校特编辑《文化建设丛书》,以回顾办学历史成就,进一步总结浓郁文化、提炼彰显精神、构建人文家园,砥励师生同心同德、奋发向前。丛书包括《亲历与见证》、《文化与精神》、《名师风采录》、《校友风采录》、《青春与奉献》、《观点与智慧》6种,总字数超过170万。与《丛书》一道,学校画册《画说聊大》、校报40年校庆特刊、宣传片《光耀鲁西》相继杀青,组成了聊城大学形象展示的文化产品“四件套”,为公众展现出一个丰富生动、涵蕴明亮的大学形象。
首批读者、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连儒教授读后谈了自己的感受:“《文化建设丛书》浓缩了学校40年办学历史中的点滴事件和亲历者乃至广大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共同期待。虽没有轰轰烈烈,但却平凡中见伟大;虽没有慷慨陈词,却平实中显真情。编者选取的视角和采用的表达方式,书中传递出的讯息以及撰文者的情感,透露出聊大人的朴实睿智和对学校深深的爱。画册、特刊、宣传片,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成就这一主题,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精彩解读与阐释,让聊大人为学校取得的成绩而倍感自豪。”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庆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强指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而像文化丛书、校史馆博物馆等这些能够长久留存、具有长远影响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设施更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