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报》

开栏语

草木有情

李倩

2014-09-05     浏览(62)     (0)

本文介绍了朱千华的《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执著与认真,讲述了书中描绘的温暖有情的植物,以及中国式博物学传统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重新回归天地万物的世界,找回源自生命本初的幸福感,享受人类原始的活泼生活。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植物的律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模糊,匆匆而过的现代人,已经无暇发现第一株春草的萌生,不知花蕾在什么时候已经挂满枝头,仿佛不知不觉间,树木就已经褪去了夏日的浓绿。这些曾经被古人无数次浅吟低唱的有情草木,逐渐沦落为四季轮回的标志,成为了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屈子笔下的南国芳草,那一片温暖的郁郁青青。只有那些让人读来口舌含香的杜若、江离、辟芷、申椒、木兰等等的草木名,依旧存在于古老的诗篇中,穿越时间的瀚海,将芬芳弥漫在纸间。若有人偶一翻阅,它们便像宋玉笔下的楚地佳人,在回眸处惊艳了世人。
  朱千华的《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就是这样一本讲植物的书,书中的植物,无一不是温暖的,有情的,就像南方温润的风,潮湿而柔软,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南国女子般如水清澈的青木瓜,山花摇落一溪香的百香果,千里飞骑千年风流的荔枝,忘掉季节的雪花茉莉,漫天彩霞回忆中的凤凰树,向流浪旅人微笑的向日葵,十万八千里鸟语花香的桂花,故乡春天满地风絮的艾草,夏日里金色静谧的芒果,在月白风清的南方山野里低吟浅唱的甘蔗……无一不是有情之物,长在山野,绽放着鲜活轻灵的生命,间或闪耀着太阳的光芒或月亮的清辉。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执著与认真,为了一些已经被现代人渐渐遗忘的植物,跋山涉水,迢迢寻觅,然后细描慢绘,令人觉得走进了一幅幅渐渐展开的画轴里。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本书,我想一定是绿色,深深浅浅的绿色。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时淡淡忧伤却又是幸福的感觉漫过全身,想在一朵花前流泪,想在一片绿色中奔跑,想拥抱山野的每一棵草木,甚至想把自己变成一株植物,朝吸甘露,暮饮晚风,在旷野舒张,对云天高喊。人生一世,而草木却能历经无数的风雨浸染,在无数的生死轮回中,获得重生。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书名中的“水流花开”让人生出超尘脱世之感,但是它又并非不可触摸的圣境,因为古语道:水流处,必有人家。草木苍翠处,若无人世凡俗的烟火,那苍翠也就少了温情的意味。
  书中花的故事,草的故事,树的故事,藤的故事,说到底还是人的故事,这是对中国式博物学传统的继承。在中国式博物学传统中,天地万物相生相长,生生不息。而西方式博物学传统则是更加侧重逻辑归纳、分类梳理、特征描述。曾经,这两大科学知识传统并存不悖,但是如今,立足于逻辑推理和 “实证方法”、偏重数理传统的西方式科学思维显然已成为主流。博物学古老的注重观察记录、分类梳理与特征描述的学科传统渐渐被人们淡忘,特别是中国古代博物学强调优雅情趣和审美体验的传统,重视人文情怀的理念,因为无法被科学准确“编码”,所以在今天几乎丧失无存。其实,博物传统直指生命本能和生存基础,一直支撑和指导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信读者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能够逐渐领会和发现中国博物学的传统之美,从眼前的数码世界、电子世界重新回归天地万物的世界,去找回那种源自生命本初的幸福感,享受人类原始的活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