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难舍的情
作者:校报记者团 李炫
许久不写文章,忽地起笔,还真有点无从下手。但是,这个时候,我想是得写点东西了,关于校报,关于记者团,关于这一份情。
屈指数来,在校报记者团的日子已有两年有余。当然,两年多的时间和校报创刊30周年比起来,确实有点微不足道,我没有老一辈校报人那样丰富有趣的经历,也没有那些从校报走出去的学长学姐们精彩的过往。不过,对我来说,校报已经占据了我大学时光的大半,而她也即将要成为我的全部。
2012年9月中旬,刚入大学的我那时还在军训。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正在军训休息,从操场另一头过来了几个穿着一样衣服的人,手里拿着很多东西,报纸、彩页,还有相机。那一刻是我真真正正的第一次接触校报,接触记者团。然而令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拿着相机的师哥,坐在地上和我们分享他刚刚拍摄的照片,当时我想:这是啥玩意?以前没见过呢。就在不久之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聊城大学报记者团学生记者的时候,我了解了:他们穿的衣服叫作 “团服”,手里拿的叫作 《聊城大学报》,那个没见过的玩意儿叫作 “单反”,而那个拿着单反的人,他叫张昊,我的老团长!
虽然很长时间都是写得多却从没发表过,但是我还是坚持到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名字叫 《外公的皮衣》。文章出炉时,我先拿给了张昊,让他指点指点,张昊说不错。而后就到了王黎老师那里,经过和王黎老师的交谈,我将文章修改完善就一直满怀希望的等待发表。可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仍不见我的文字跃然纸上。暑假的一天下午,像往常一样浏览起电子版报纸,突然发现我的文章终于登报了。我当时的心情,我想读者们应该都能理解,我和你们一样,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化为铅字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无法言表。
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过了两年多,从小学弟熬成了老学长,从小记者熬成了老团长。在这期间,有过一起野炊玩耍的欢乐,有过一起冒雨采访的温暖,有过一起熬夜写剧本的激情,有过一起感动不舍的泪水,而这些已经切切实实地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前些日子,在和马中祥老师的一次聊天中,无意间了解到今年已经是校报创刊30周年了,我想到了这个节点,是不是该做些什么呢。于是,“《聊城大学报》创刊30周年献礼晚会”应运而生,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晚会,但它凝聚着的是一代代校报人的炙热情怀和对校报纯真的热爱。我要感谢,感谢前辈们的心血与努力让我们拥有梦想起飞的平台,感谢我的 “孩子们”在校报母亲生日之际做出的贡献。
再多的情绪,再多的回忆终有收笔的那一刻,能力有限,姑且先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