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泰山学堂走过四年探寻路

作者:李冉冉,张萌萌    
2014-11-05     浏览(34)     (0)




  “要成为学科领军人物需要有这种‘彼可取而代之’气概,如果没有这种气概,首先就输在起跑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泰山学堂院长彭实戈教授对泰山学堂学生的告诫可谓语重心长。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在随后的讲话中表示:“彭院士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我们的骄傲,是第一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一小时报告的中国大陆数学家。但是,‘彼可取而代之!’”此言既出,全场掌声轰鸣。
  2014年6月14日,山东大学泰山学堂首届毕业典礼在中心校区举行,这是毕业典礼上的一幕真实情景。任重道远,不敢轻言成功四年前,山东大学时任校长徐显明在泰山学堂揭牌仪式上曾为学堂的发展指路:创立泰山学堂目的是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探索拔尖人才培养之路;泰山学堂的目标是“培养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四年后,截至2014年6月,泰山学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五个取向都拥有了自己的毕业生,在五个取向上的六十四名毕业生中,十六人被国外著名大学录取,四十七人继续在国内深造,一人选择跨专业考研。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对泰山学堂培养模式的肯定,然而对于“培养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的期望而言,此时的所得还远远不够。
  “我们不敢说自己是成功的。”泰山学堂辅导员徐孝刚才送走今年的毕业生,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并未有记者预想中的如释重负,而是显得极为谨慎。徐孝刚自学堂创办之初便在此耕耘,可以说是伴随泰山学堂与2014届学生一起成长,在他看来:“就毕业生的质量而言,初期的培养效果还不错。但实际来讲,一个学生在毕业后五年或十年时间内很难成为学科领域内的领头人物,我们成立之初设定的目标可能要在10—20年之后才能看出来。”正如四年前徐显明所说:“20年后,如果能够产生一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泰山学堂的设立就是成功的。”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四年时间就可以做出效果判断的。
  评价学堂的成功与否要看毕业生的质量,就短期而言,国内外高校欢迎并乐于录取泰山学堂学生就是对学堂工作的认可。
  泰山学堂生命取向导师、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方诩教授告诉记者,现阶段学堂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依据,主要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教授将泰山学堂学生与国内外高校学生进行同级比较的反馈结果。“如果他们认为泰山学堂的学生更优秀,那可能我们的短期目标就达成了。现在来看反应很好,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曾经专门给我写过邮件,他觉得我们的学生比东大学生优秀。我想,当短期目标实现了,长期目标也就能够一步一步来实现了。”方诩教授如此说。方诩教授同时指出,学堂也在尝试其他方面的探索,不能单以“毕业生是否被名校录取”这一标准来评价学堂培养效果,“否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的回归”,毕竟能否进入名校学习并不直接决定学生未来所取得成就的大小。
  “培养一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同时也需要众多的助力,而“泰山学堂所作的,只是整个接力赛中的一段”。学堂更希望通过自身平台,尽可能将更多具有专业天赋的学生送入世界级顶尖学校,使之在更高平台上创造更大的辉煌。“摸着石头过河”
  “我当初决定进入泰山学堂的时候,认为它应该已经具备了或合理或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但现实情况是,基本上走一步看一步。”这是生物取向毕业生李福宁回忆进入泰山学堂后的感受。诚如李福宁所说,泰山学堂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一部分,其人才选拨、培养模式和制度都是在一步又一步的摸索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彭实戈院士在寄语毕业生时也曾感慨,四年前泰山学堂的成立几乎是个冒险,因为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泰山学堂致力于打造“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多种经历、三个相跨”的培养模式。为此学堂设立专门的教学小组:每个取向都有一个教授指导的教学小组,包括组长一名、组员三到四名,学术秘书一名,班主任数名,专门负责学生的选拨与培养、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
  方诩教授以生命取向为例介绍,教学小组主要任务有三:“第一,课程方面的革新。泰山学堂学生的课程都是由教学小组专门制定的,而小组成员大部分有海外经历,使得他们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能够引入国外的新鲜内容。第二,学生在高中经历的是应试教育,那么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这也是我们当初的一个培养目标。最后,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国际视野也是决定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一方面有单独、高要求的英语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也会为学生提供去国外参加暑期学校或其他短期交流的机会,开阔视野。”方诩教授补充说:“泰山学堂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最大的不同不是说他们的考试成绩有多好,而是他们学会如何做科研,有学术研究的能力,而这些都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与泰山学堂培养目标相适应,其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行别具一格的小班授课与导师制,密切了师生间的深层次交流。学堂里常见几个同学成立一个讨论班,成员轮流讲课或分析论文,老师在旁指导,教学方法、氛围与国际知名大学无异。更为难得的是,导师们在本科阶段便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手把手将学生领上科研路。化学取向毕业生徐昱非常感恩导师、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赵宝祥教授:“进入课题组半年,赵老师就让我尝试独立研究课题,基本以一个研究生标准来要求我,但同时又给予了我相当自由的空间。赵老师关注我的工作,时常会到实验室的紫外灯下查看我的实验结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为了帮我找一个合成方法,赵老师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翻箱倒柜,一页页看遍了好几个实验记录本。”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泰山学堂学生获益匪浅。此外,学堂的资源也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助益。数学取向毕业生郗广宇告诉记者,泰山学堂自建立第一年起便提供资金供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还举办学术午餐会、科研海报交流会等等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大大扩展了我的学科视野。”
  泰山学堂同时实行弹性选课和弹性学制。弹性选课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更契合自己科研兴趣的课程,还免除了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科目的学分,总的修习要求也从普通学生的150个学分调整为120个学分,使得学堂学生有更多精力专攻自己的科研所在。
  泰山学堂还在彭实戈院士提议下,大胆让学堂学生担任面试官,参与新生选拔,在探索人才选拔新标准的同时,发挥学堂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其意义所在,不仅学生面试官的面试结果与教授面试结果达到了75%的吻合,真正选拔到了人才,而且对已在学堂就读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学生参与新生面试选拔,其实就暗含了对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的鞭策,只有知识扎实,又善于探索,才能当好面试官。”毕业生苗强有如此体会。
  此外,泰山学堂在学生破格录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学堂在本科招生时设有提前批录取,2011年、2012年提前批录取学生直接进入面试阶段;自2013年开始,为争取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学堂会拦截一些高考660分左右的学生,使其直接进入学堂学习。但学生面试官制度、破格录取制度,都仍是泰山学堂近年来的大胆探索,其后续实行还需大量追踪与不断完善。
  学堂进行了众多尝试与摸索,同时也尽可能创造条件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但全新的探索难免有不畅通之处,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有时也会遇到来自学生的阻力。方诩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在各种尝试与拓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这门课能拿多少分,自己最后能不能获得推免等问题;面对老师对其更高学术能力的要求或布置额外工作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不能加分、不能保研,使得工作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我们甚至一度遇到过整个年级的抵触情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沟通探索。”
  对于学堂现状,李福宁和绝大多数伙伴一样,都更愿意选择以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学堂的资源确实优渥,对于主动积极的学生,在学堂内完全可以做到‘通专结合’和‘学研并重’,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同学并不罕见。但至于‘文理交融’,这不是办几期人文讲坛就可以的,我们还差得很远……”但是他也相信:“学堂的种种尝试会越来越成熟,我们的收获也一定会更多。”邂逅不一样的风景泰山学堂的培养方式充满十足的吸引力,然而进入学堂首先要克服与化解的,还是激烈竞争中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前绝对的佼佼者在进入学堂后会被从第一名排到第十五名,这是残酷的现实。“所以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我定位问题,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非常重要。”徐孝刚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堂的淘汰制也非常严格:始终保持20%—30%的淘汰率,在大一寒暑假各进行一次选拔,淘汰过程中不会单以成绩为标准进行末位淘汰,更多的还会考虑学生的科研潜力及其自制力。
  不得不说,进入泰山学堂的学生大都对专业满怀激情与热爱,也正是因这一腔赤诚,抵抗压力并坚持下来也就变得不是那么难,更何况,还有老师与同学的支持。正如李福宁所说:“我想,只要不是孤身一人,就不会有化解不了的压力。”
  对于以这样方式组织起来的班级,不了解的人除了敬佩,还是难免心存顾虑:学术氛围强,竞争压力大,这些会不会淡化学生之间的感情?
  事实上,这四年间,学堂同学之间的交流频繁而密切,诚挚的友谊更让他们珍惜。郗广宇感慨:“我的同学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们一同走过了四年大学时光,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快乐而充实地度过了这四年。”并自言十分庆幸选择了泰山学堂:“这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在学堂里,无论是取向内部还是各取向之间,交流都很多,大家感情也很好。苗强回忆:“我们宿舍曾经觉得某室友的衣服不错,然后大家就集体网购了同款不同色的衣服当成了舍服。不同取向的同学在宿舍互相串门也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李福宁则告诉记者,身边的很多朋友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而为了增进同学间的感情,泰山学堂的老师们也有意地组织了众多集体活动,并以此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堂的凝聚力。除了学术报告,还有运动会、爬泰山、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文体类的活动,甚至学堂每年还会组织一次舞会,请专家来做一些化妆讲座和礼仪讲座。
  泰山学堂聚集了这样一群非凡而又平凡的同龄人,“有平时很淡定、很放松然后学起来效率奇高的屈宝友,很萌、很可爱把每件事都要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透彻的赵雨辰,学习范围波及数学和物理各个方向睁着眼睛、翘着二郎腿也能睡着的宁上强,文艺青年苗强,还有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常被人误以为从没有烦心事的我等等。”这是赵成对身边同学的总结。每一个走进泰山学堂的学生,虽然面临种种压力,但也得以遇见这许多有趣的人和事,邂逅人生中不一样的风景。
  “我现在正在lab rotation,刚进入第一个轮转实验室。上周,实验室PI跟我介绍研究课题时对我说,‘很多之前已经报道的DNA结构可能是错误的,虽然X衍射数据是真实的,但是解析是可能有问题的’,并鼓励我多以批判性的目光来看这些DNA结构。”徐昱回忆自己最近的经历,“这正是泰山学堂教会我的事情,现有的他人成就不一定是真理,我要相信自己,用批判性的思想审视现有成果,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坚持追寻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