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报》

做改善生态环境的践行者

———记我校林学院研究员张富

2014-10-31     浏览(99)     (0)

张富是一位林学院研究员,曾获得多项荣誉和科技进步奖。他坚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实践创新,服务社会。张富在面对灾区评估任务时,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完成了任务并得到了广泛好评。他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


  人物名片:张富,林学院研究员,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省委、省政府“甘肃省优秀专家”;1997年获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入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9年 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10年入选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获国家、省、地级科技进步奖14项。
热情、和蔼、幽默,是记者对张富老师的第一印象。面对学生记者,张老师丝毫没有架子,总把笑容挂在脸上。谈吐间,张老师字字珠玑,娓娓动听,不乏学者之慧。因此,整整两个小时的采访让笔者收获更多的是句句励言。
                                   博学笃志创学术新峰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一直以来,张富老师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专业知识。
  他的大学生活是在武威市黄羊镇度过的,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为现在取得的科技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80年代初的年轻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特立独行。1982年毕业后,张富老师被分配到定西市水保局工作。可以说,有喜悦亦有苦恼,喜悦的是作为单位的第一个大学生,身体素质好,文化知识丰富;苦恼的是所安排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甚少,工作困难较大。既然选择,便风雨兼程。面对陌生的专业知识,从头开始。张老师在谈到做第一个项目规划时面带微笑地说,“做规划所需的知识一无所知,就找来相关书一本一本的读,读到哪儿被卡住,就翻阅其他书籍寻找答案,再回过头继续钻研,直到读懂为止,每每都读到深夜。”就这样,他不断地坚持,不断地进步。
  时光飞逝,一坚持就是四年。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令人欣慰。回忆走过的点点滴滴,张富老师自信满满地说,“随着知识技能的提升,单位会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工作,12个项目,自己负责6个,下拨经费12万元,给自己划拨6万元,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自己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发自内心不放弃的毅力使自己坚持不懈完成任务。”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战胜自己。四年的时间里,张富老师牺牲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步一个脚印,负责的每个项目都完美“收官”。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人民生活贫困的重要根源。定西更是“苦瘠甲于天下”,水土流失严重,张富老师因此萌生了改善及研究治理的想法。万事开头难。真想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并非易事,开始着手工作犹如老虎吃苍蝇般无处下手,但坚持就会有收获。张富老师不断地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研究,不断地整理材料,分析数据,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在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治理措施与土壤侵蚀、水保效益指标体系及其量化等实践及学术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他于1988年提出的水土保持对位配置理论与方法,使我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上发生了新的飞跃,至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提出的成因分析方法,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和2000年,张富老师随团分赴日本和美国进行学术考察。继自然灾害、台风、火山、地震频发的日本推出的“砂防工程”和美国先进的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技术之后,张富老师针对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落后、人民生计困难、水土保持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沟道防护”设想,为我国水土保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004年他赴以色列考察,针对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和“靠天吃饭”的传统方式,提出了“因地制宜”治理理念。他在阐述“沟道防护”理论时,随手拿起一本书做“梯田”模型,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以“桌子沿”喻“沟壑边”,防护打桩应靠里面,而非在沟壑里,否则治标不治本。张富老师在水土治理方面一直强调,要将科学例证转换为实践例证时要与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结合,一切为人民服务。
                                 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

    一份坚持,一份毅力,一分收获。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张富老师养成了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乐于实践,服务社会的科研精神。2008年12月张富老师从定西市水保局的管理岗位来到母校的教学岗位。面对临近上课却没有课本的窘境,他充分联合社会上相关的专家、学者,一起用半年时间编写成了《水土保持工程材料与施工》一书。张老师谈到编书的过程时说,“水保专业涉及面广,对各方面理论要求比较高,需要运用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编写教程期间经常熬夜加班到深夜,其多年的实践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奉献是学生对张老师的评价。为了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讲授每一个知识点,他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使学生容易接受,也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
  张老师对学生是“严厉”的,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说,“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学得再好,都要在实践中去发挥、去运用,继而用实践再去充实理论。”张老师鼓励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自己。05级毕业生华荣祥这样评价张老师,“张老师对事业兢兢业业,对学术求真务实,对学生严格要求,正是他的敬业奉献精神才有我今天的事业。”张老师推荐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名研究生,现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张老师先后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地推荐了数十名学生就业。他说,“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事业的延续”。他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张老师认为,“培养学生,首先实践不容忽视,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革新理论;再者要做到‘即用先学,边用边学’。大学,就是一个为自己提供‘敲门砖’的地方,不仅要掌握学科体系,并做到‘干什么学什么’。”张老师以近30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告诫大学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验民生,才能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如同作家,只有投入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心怀恩德,爱心传万家

   以身作则、尽职尽责是张富老师的道德标准。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频发,旱涝交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2010年8月12日陇南天水特大暴洪灾害、2011年3月2日东乡特大滑坡灾害、2012年5月10日岷县特大冰雹泥石流灾害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等重大灾害。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5·10岷县特大冰雹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张老师根据省政府的安排和省减灾委的委托,担任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采用审核灾害损失评估报告与统计报表相结合、典型调查与室内分析计算相结合、观看影像资料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灾害损失实物量及经济损失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灾区,进行实地勘察走访、查找成因并提出对策。张老师对于此次评估、颇有感触,“灾后现场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实地勘察走访不仅费时费力,且心理承受压力要强,吃住条件艰苦,白天走访,晚上整理材料,15天之内提交报告。”张老师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存在种种危险,但自己有责任与义务去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评估工作量大面宽,需要的知识面广以及不断论证求证,张老师带领小组成员并肩昼夜奋战,10个工作日就完成评估报告,并交由省级相关部门审批,再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评估报告不仅得到了省政府的采纳和认可,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古语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情系灾区的情怀给予了张老师动力,圆满完成任务后他感慨地说,“深入灾区,让自己深刻认识到自身价值所在,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那种充实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