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恩”该从何处来又该向何方去
作者:商学院 王红霞
曾有过一段时间,整个社会都陷在“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漩涡中,媒体、网络……众多的推手让这个漩涡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话题的讨论中,把关于社会底线和人性道德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人人自危的社会中,那名小伙子和戴杏芬的事,无疑是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泉。出手相助———一个小小的举动带来的不仅是救人于水火,更多的是成为一种号召。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出手相助是最应该做的事。在伸出手的一刹那,爱的传递已悄然进行。“施恩”,我不喜欢这个词,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会把人与人之间相助的纯朴爱心蒙上不和谐的色彩。就拿慈善来说,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而不是让本来就处于困境的人面对闪烁的媒体灯光诉说企业家所谓感天动地的善举。救助本应有尊严,施助者的心意不应被各种物质的东西所束缚,而被助者也不应该弯下身躯、放下尊严。
那么对于被助者来说,在得到帮助后,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是感恩。或许别人并不在意对你的这份恩情,可是你应该对得住本心。再天大的困难,如果别人不伸手相助,也没有什么能强制别人来伸手帮助;但如果别人出手相助了,那就是情份。感恩,是对这份情份最好的回应。我认为感恩应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施助者,另一种面向大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训诫。对于帮助自己的人,要做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才能让有爱心的人感觉到自己的一番心意没有白费。另一种感恩就是把爱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你,那你就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是投身于社会建设,更好地回报社会。
救助不是为了得到感恩,不图所报,这份情才最真;感恩不是有声的话语,而是无声的行动,满怀感激,这份情才能还。施恩与感恩,有着各自的来处和去向,保持本心,方能让社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