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笔端绘聊大 真情献校庆———传媒学子手绘聊大地图献礼40周年校庆侧记
作者:学生记者 闻琦 李雪慧 相宁
走进校史馆二楼,一幅长2.4米、宽1.2米,制作精美的聊城大学手绘地图映入眼帘,每一道细细的线条,每一片浓厚的色彩里都浸满了学子们对聊大的深情。这张手绘地图是由传媒技术学院动画专业徐亚迪等20多位同学在郝翰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而成,是他们献给学校40周年校庆的礼物。
占地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聊城大学浓缩到长2.4米、宽1.2米的画纸上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地图的绘制从开工到结束共用了7个月的时间。这7个月里,同学们先是仔细观看卫星图和学校整体布局模型,对学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定位。随后便在郝翰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分组,一人负责一部分区域的绘制。 “咔、咔、咔”,手绘小组的同学们分组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实地考察,他们用手机从正面、侧面、背面对所绘制的建筑等进行拍摄,有时一拍就是好几百张。“我们从这些照片中仔细筛选出几张满意的,并从中寻找创作灵感。还记得那天去东校拍照时下着雨,午饭我们都没有吃,但大家都非常开心”,徐亚迪笑着说道。
每天晚饭后,手绘小组的同学便相聚在综合实验楼,共同研讨绘制聊大地图。他们通常一画就是四个小时,手累得伸不直时才会稍作休息一下,但即使这么努力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刘洋洋负责东西校湖面的画制,就在他经过了两个晚上的奋战终于可以点“保存”时,电脑却卡住了,两晚的努力就这么泡汤了。时间紧迫,刘洋洋便利用周末独自去了综合实验楼重新画,从下午两点多一直画到晚上实验楼关门才完成任务。“出来时漆黑一片天又下了雨,回到东校时,裤子上早已溅满了泥水”,刘洋洋说道,“其他同学往往也是画了一部分后发现不太理想又重新开始的,有的还画了好几遍,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
虽然大家每天都有共同的绘制时间,但彼此的进度依然有差别。当进度快的同学看到有人进度慢时,就会停下脚步去帮助进度慢的同学。“原画师”冯文鹏就画得比较快,便主动把全校的绿树绘制工作包揽了下来。同学们就是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手绘地图的收尾工作需要把全校各个楼、各条路等实物的名字全标上,这可不是件小事儿。刘婷婷便是标西校建筑物的负责人,虽然工作量庞大,但她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有老师、同学帮我念名字,我在电脑上标出来就快多了”,刘婷婷说道。手绘小组的同学不但在工作上彼此合作,生活上也互相照顾,午饭时总会有那么几个贴心的伙伴把大家伙的饭都买好,既节省了时间也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除了同学们的努力,指导老师郝翰也为这份礼物贡献了不少力量。年仅29岁的郝翰是这个手绘地图团队的唯一指导老师。由于年龄相差不大,加上郝老师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他很快便与手绘地图的学生们打成一片,同学们都亲切地喊他“郝哥”。郝老师有空就会和同学们一起绘画,帮助学生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教给同学们一些专业知识。由于手绘地图的各个部分都是同学们分工完成的,所以在风格角度等方面难免会有所差异,整幅图拼接起来并不是特别协调,每次完成后都要拼接再修改。在第二次修改完成后,郝老师刚好回家了,冯文鹏等同学给郝老师打电话征询意见,郝老师二话不说,没过多久就回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琢磨手绘地图的拼接问题。正是在“郝哥”的带领与帮助下,手绘小组的同学们按时完成了这份送给聊大的精美礼物。
笔尖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精美立体的地图,更是坚持、团结、智慧的结晶,同学们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通过手绘地图结识了大家,挺开心的,而且我还比班里同学提前学会了一项软件,学校开设这门课时我已经很熟悉了”,孙秀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