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邀请,“潘公凯:铁铸残荷”水墨作品展于2014年10月4日在美开幕。作为弗莱美术馆年度最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学术展,此次水墨展展期至2015年1月,长达三个月。
展览正式开幕前,先后举行了新闻发布会,VIP专场观摩会、主题演讲等活动。期间,潘公凯教授应华盛顿大学艺术学院邀请,作了题为“以水墨为例:中国当代艺术”的主题演讲。10月5日,弗莱美术馆召开了“潘公凯:铁铸残荷”专题学术研讨会,芝加哥艺术学院前院长托尼(Tony Jones),美国汉学家、学者包华石,加拿大EMILY CARR艺术大学校长、艺术评论家让·伯耐特(Ron Burnett),俄亥俄州大学艺术史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中国研究所副主任安雅兰(Julia F. Andrews),夏威夷大学艺术史教授约瑟夫·唐克(Joseph Tanke)等专家从潘公凯先生水墨作品展开讨论了东西方艺术界乃至东西方文化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研讨会由弗莱美术馆馆长乔·安(Jo·Anne Brinie Danzker)主持。展览受到广泛关注,众多学者、艺术爱好者从美国各地赶来,西雅图电视台等众多美国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
潘公凯为当代中国重要学者、艺术家、建筑师。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院、中央美院这两所中国最知名艺术院校的院长,主持并实现了两所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卓著。除繁重的艺术教育领导工作之外,潘公凯在中国水墨画创作、中国美术史的现代性研究、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及观念作品创作、当代建筑设计等看似几大毫无关联的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与重要的学术贡献。他的跨学科研究格局之广博,程度之深入,成果之丰富,堪称当今中国艺术学术界最为独特的“个案”。他为人处世、治学为艺始终坚持传统知识分子的内敛、低调作派,并一直进行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创造性挑战。
潘公凯认为,虽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文化呈现出解构化、碎片化、匀质化、拼贴杂存、扁平化的大趋势,但仍然有生成全新结构和系统的希望。他正是用自身做试验,以个体之力来践行证实这种完美主义理想的可能。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了潘公凯近年来在水墨方面的研究与创作,他力求以富于诗性美感的视觉呈现,将观众带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笔墨创作的韵律中,并引发观者对中西文化展开思考。
宣传部 徐新立/整理
潘公凯向嘉宾介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