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古城菊话
传播052 李 静
作者:静 李
文章描述了开封的菊花文化历史和菊花在古城中的地位,以及开封人继承传统并努力追求新未来的故事。菊花在开封的秋日里绽放,成为古城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遥想往年的脚步,回眸落叶深处,“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
菊花,独立寒秋,被风霜摧打依旧微笑得坦然而不骄矜。而这座层层累积的古城,脚底是坚实的历史,多少次的淹没,就有多少次崛起,一步步沉淀到这个高度,七个王朝的背影斑驳在古老的城墙上。沟壑纵横的古城苔藓密布的历史因积淀而灿烂。当年的酒肆茶楼早已销声匿迹,浮现在张择端的画卷里,又复活在清明上河园。菊花一如既往的绽放在每一季秋风里,犹如一个忠贞的情人,依偎在古城的怀里,不问兴衰,不离不弃。
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中就可见一斑。至北宋,开封菊花更是遐迩闻名,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宫廷内也养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花会”。《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赏菊游人“婆娑于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的记载。明清时代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乾隆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时至今日,开封每年中秋时节都召开菊花花卉展览,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菊花已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融进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李白、杜甫的豪情与悲歌镌刻在古城的大地上,文人墨客的笔迹与灵魂融入了古城的脊梁和血脉。
凋零的季节里,只有菊花任风霜摧打,依旧悠然莞尔面对苍凉。丝丝缕缕、舒卷自然,花团锦簇,窃窃私语。淡紫嫣然、金黄灿烂、洁白无瑕……与古城一起守候岁月脂粉背后虔诚的朝拜;和秋风邂逅在楼阁上舞蹈,拂去叹息的愁容;同夕阳在黄昏余晖里撑桨支橹,找寻遗失的酒歌的余韵,祈求福祉。菊花也有偶尔的叹息,在时光的掌纹里荡漾,掀起一丝涟漪,打破秋日的沉寂。闲云野鹤一般,没有雕饰,没有诱惑,没有疲惫,周而复始的淡然,一次一次的呼吸,传递收获的永恒相思,照临明澈的河城中悠远的诗歌。
人烟散尽,水声渐远,旧日的繁华与沧桑都凝固在重构的建筑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潜入时间清晰的脉络里,若隐若现,化作记忆中繁衍不息的轨迹。
历史延续,代代相传。如今的古城苍老的城墙边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举目望去除却几处古迹仿建街道,旧日的痕迹已经消失不见。霓虹照亮夜间的街市,开封人闲适从容地偏安此隅,简单生活,不问纷繁,不紧不慢的节奏,闲云野鹤一般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去过多盘算。但是,他们也在为自己描绘憧憬的蓝图,为之不懈奋斗,争取一个新的满意的未来。偶尔遥想当年辉煌,也曾是京都要地,不免骄傲却也失落于逝去的资本。那些已经掩埋的往事,也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滔滔不绝。开封就停泊在历史与现代交叠的踪影里,续写新时代别样的歌舞升平。而菊花仍然是上天对古城的恩赐,在跳跃的秋阳里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