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苫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
作者:□齐汝林周佳
□齐汝林周佳
山东聊城东阿县苫山村至今仍保持着很多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具有独特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这一古村落的形成,以及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运河文化、宗族文化以及山水文化,其历史遗存、乡土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历史、建筑、艺术、美学、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亟待今人保护与传承。
一、苫山古村落的形成苫山村,因苫山而得名。苫山,属泰山西来余脉,峦峰层叠,风景秀丽,形似苫盖,所以叫苫山;因为山峰西岩有峰突起状若卧羊,因此又叫羊山。居住当地的先民将此二峰合而称之苫羊山,简称苫山。早先居民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便依山而居,渐渐形成苫山村。传说,苫山石佛寺院内有“部落井”,早在氏族社会已有原始人部落。考诸历史,春秋时苫山村为巂地。巂,即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西南的苫羊山一带地区。据《苫羊山志》(清顺治十八年李濠著)记载和苫山居民区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在汉代已有居民村落。邑人苏则曾在《重修石佛寺记》中说:明正德七年(1512)“环山而居者无虑数百家,多缙绅鼎族”,可知早在四百九十多年前苫山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村镇。明清时期,苫山村人才辈出,科甲相继,明代共出五进士,名胜远播,同朝为官,这在明代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二、苫山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一)苫山古村落的文化遗产1.古民居
明清,苫山有“九十九座楼”之称,言其楼房建设之多。现在全村尚保留近十座,其中前苫山中街西头路南一胡同保留较为完整。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的进士李学诗(1530-1580)之故居就在其列。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和文人风雅,堪称中国北方村落建筑的典范。
2.寺庙遗址
在苫山,佛教、道教、儒教等交流碰撞,融会贯通,和谐共存千百年之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博大包容精神的一个缩影。苫山古村落遍布许多宗教寺庙遗址。其中,苫山摩崖碑下十余米处的碧虚观、苫山西南隅的石佛寺、苫山西麓的三官庙以及苫山村东头路北的关帝庙最为有名。
3.墓茔祠堂
在苫山村各处,散见着众多的墓茔遗址,多为古时显赫人士之墓处,与当地的寺庙遗址遥相呼应,体现出历史上苫山村的辉煌。元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大都屯田经历侯德尉墓,位于该村西面,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葬于此;明刘氏父子三进士墓茔,遗址在苫山西北,号为刘林,闻名遐迩;明兵部武选司郎中李学诗墓,在今前苫山村东南角关顾路东侧,现墓碑尚存,等等。
4.水文景观
苫羊碧塘是最主要的水文景观。每到夏天多雨时间,水灌此塘,变为平湖。绿波粼粼,鹅鸭嬉戏,山屋倒影,月色相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此外还有险湾索涛、河湾晨曲、临黄观翠、西麓双渠、芦花渡等有名景观。
5.文物古迹
雨山汉墓。东苫山居民区发现有汉墓群,1994年8月出土一墓穴,其构造为青砖(也有少部分红砖)砌拱形顶,呈南北走向。墓穴中出土青铜镜、陶釉罐等文物。
6.非物质文化遗产
(1)神话传说
在苫山村,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比如传说苫羊山是由天将杨二郎从天宫担来的仙石形成的;石佛寺十八罗汉石雕佛头不知去向,传说与当地“红矮妖”有关;还有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的于慎行赶考、巧对寿诗等传说。其中关于晚清扶难济贫的刘文的传说对后人影响最大,自今,若谁做了对不住人的事,人们不禁脱口而出:“真对不起苫山老刘文啊!”
(2)《苫羊山志》
《苫羊山志》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现存的一部系清后期抄本。该书名为“山志”,内容实为“村志”,书中介绍了苫山村地灵人杰的状况。此志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村志,或者说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像明清时期这样的村志。《苫羊山志》作者李濠,苫山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生热爱山水、绘画、治史,信奉佛教。
此外,苫山古村落还有古家庭遗风、独特的文艺节庆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苫山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1.运河文化价值
元代以来,京杭大运河纵贯东阿县西境,苫山与苫山村西距运河只十余里,这方土地上出现那么多诗人、学者与世家望族,这既是运河文化浸润的结果,也是运河文化的局部体现。如果把运河比作一根藤的话,那么苫山村的人文文化就是这根藤上结出的一个硕大果实。
2.宗族文化价值
苫山古村落民居布局基本上以宗族制为基础,形成聚合状的古村落民居组团空间。苫山古村落许多村内设有大小不等的宗祠若干,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刘氏祠堂,这里供奉着苫山古村落祖先的神主,按时祭祀,因此对宗族或房派有了神圣的意义。
3.山水文化价值
山水文化除了青山秀水、奇峰怪石等自然风光外,从苫山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体现来看,形成了以山水为纽带的自然文脉。苫山乡绅文士刘约、刘谷、刘隅、刘淑人、李濠等人的诗篇文章与苫山古村落民居山水相关的趣闻轶事等,都表达了苫山古村落居民寄情山水、耕读传家的审美情怀和生命心迹在现实生活中的物化与坦露。
三、苫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保护苫山古村落原始风貌
首先是保护古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道路骨架和街巷格局。其次是对街区与建筑单体的保护。可对沿街主要道路上的建筑、民居在维持原貌的前提下,增加必要的厨卫设施,以改善居住条件,解决旧有居住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三是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古村落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是那浓郁、亲和的生活气息。例如,当年进士李学诗的院落仍有90多岁的后代居住,其院落里仍随处可见透露着的传统文化信息,这些都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文化遗产。
(二)对苫山古村落重点建筑的更新改造
重点建筑是指古村落街区内典型的民居院落和寺庙戏台等历史建筑。维修时必须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尊重其历史风貌,不可随意更改和加建。如石佛寺,维修整治后仍可作为民间活动场所开放,并树立醒目的介绍石佛寺的标志牌,向旅游者介绍景点的历史;整修旧的三官庙,主要是恢复其内的塑像和物品,立碑介绍三官庙的历史恢复古村落的原有风貌,强化文化传承功能。
(三)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苫山古村落发展
开发苫山古村落民居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形成一个山水与文化互补、具有丰富内容的文化旅游热点。可以开辟苫山古村落民居古迹一条龙文化旅游线,以碧虚观、石佛寺、三官庙、关帝庙、墓茔祠堂、险湾索涛等古村人文景观为基础,辅以苫山传统民风习俗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演示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游,让人们在苫山寻古、访古、享受古文化风味。同时为苫山古村落民居的保护走上一条“以开发促保护”的路子。
(四)探索多种形式的保护开发运作机制
古村落的保护、更新涉及保护、维修、拆迁、建房等多方面的内容,且限制多、投资大、效益低,单靠政府或仅靠民间力量来完成保护更新工作都不可取,必须实现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应当积极促成民间开发力量协同政府一起参与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使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在古村落保护中成为一个动力源,使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