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中国梦学者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承载着交大梦,也承载着每个交大人的梦。本报结合学者笔谈,隆重推出“中国梦·学者谈”专题,以飨读者。

2014-06-30     浏览(41)     (0)

韩秀君和张峰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学者,前者注重严谨治学和静心科研,后者强调教与学的协同和人才培养。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韩秀君:严谨 静心
精彩论点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严谨治学是一种“师德”,是教师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体现。严谨治学还是一种“德”,是“诚信”。
  ■在科研上,严谨治学体现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研中不急于求成,要细致深入,尊重客观事实。
  ■静心是一种心态,是与浮躁相对的,是一种“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心境。静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矢志不渝于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学者小传
韩秀君,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2002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魏炳波院士。2002-2004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合作导师过增元院士。2005年获德国洪堡(AVH)研究基金资助,以AVH研究员身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材料物理系从事科研工作。2006-2009年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研究所做访问科学家。自1999年以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液态金属热物理性质、结构和动力学耦合关系、深过冷液态金属快速凝固行为、液态到非晶态动力学转变过程中原子弛豫与扩散以及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主要以金属材料强韧化为研究方向,在利用计算机模拟揭示强韧化机理的基础上对高强韧金属材料进行设计。已在Phys.Rev.B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16篇。
张峰:教与学的协同
精彩论点
■“教”与“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人员、设备、场所、资金、材料、信息等各种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做到“教”有所长,必须认识到“育人”是一份责任,必须理解“教”需要付出、“教”需要更多的热情。
  ■要真正完成“学”的精要,需要“学生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想学、会学、贪学、游学,在数年的学习生活中,认真踏实,吃苦耐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成为品格高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
学者小传
张峰,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电工电子技术中心主任,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电工学理事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精品课程《电路实验》(2010),组织参与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基本电路理论》(2007)、上海市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实验》(2011)、《电工学实验》(2006)和《电工学》(2005)。主编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电路实验教程》和《电路理论》等,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参加2项国家级和4项上海市教改项目,2011年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现在轨道交通技术、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等,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