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奋斗青春,卓立潮头———从毛泽东独立人格的确立看青年危机

作者:环境与规划学院 王秉芝    
2014-07-01     浏览(172)     (0)

  每个人的青春总会经历困惑期。伟人的青春一样经历着生活中各种苦闷。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如你我正青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时的他既有对母亲病痛的挂念,更有因在乱世一时无法找到人生方向而生出的愁绪。这种忧愁几乎是所有学子,包括今天的你我都要经历的,有的人竟至于被这种状态压垮,而有的人能顺利地度过青年期的“苦闷”。回首伟人青春岁月,看伟人是怎样克服“青年危机”,以自勉。
  毛泽东一生正式的求学生涯可以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求学经历,使他的独立人格逐渐确立,同时实现了其由民主主义青年学生向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独立人格的确立得益于师友的打造,自我修炼,烈风雷雨的磨炼和社会实践的历练。
  著名的教育家杨昌济作为毛泽东一师时期的伦理学老师,提倡“修身养性”,强调调查研究,重实践,实事求是。这在毛泽东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养成了做事勤恳专注,衣食菲薄,爱惜时间的好习惯。平易朴素的徐特立教导毛泽东读书“少而精,精而深”,逐渐养成了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而孙锒工“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的指点,让毛泽东的书法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志同道合的进步学生纵论国事,探求真理,“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观念自此深入伟人的脑海。为锻炼自己超人的毅力,毛泽东坚持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长途步行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甚至在雷雨交加的天气中独自一人登上高山孤亭。“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他以身作则地向那个时代和周围的人群证明“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当你感到无力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对,学习,广博的学习。青年毛泽东面对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时局,内心充满了困惑。在分析了自身的情况后,他将学习重点由国文、史地转向哲学、伦理学,着重研究新思潮、新学问。“在校颇有奋发之概,从早到晚,读书不休。”毛泽东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他坚信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所大学校。他利用课余和星期天到附近的工农群众中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工农及社会各阶层的情况,发表了《体育之研究》等具有极大影响的论文。他主办工人夜学,免费教工农识字、写信、算术等基本课程,使工农提高觉悟,增长知识,获得进步;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吸纳有为青年,带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进步青年成立团体,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
  岁寒三友之一的毛竹,四年之内仅长高三厘米,而五年后却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生长着,只需六周可长十五米。我们看不见的是,四年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意志者也,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只有精神力量特别强大的人才能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像毛泽东那样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独立的人格,进行自我探索,找到真正的自我。面对成长中的困惑,首先要询问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找到动力点。要从榜样身上汲取成功经验,“一取其节气与精神,二取智慧与方法”。不断思考、积累,通过学习,取长补短,确立主体自我,高扬精神自我,卓立道德自我,立足真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将青年危机成功转化为助推自己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