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学术交流

2014-06-23     浏览(82)     (0)

  ★6月11日,阿拉斯加大学副教授张雄应邀作了题为“非饱和土本构模型概论及研究新进展”和“气候条件下膨胀土地基湿度和变形预测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的两场学术报告。张博士在第一场报告中,介绍了非饱和土的基本概念、基本力学特性和三轴试验方法,回顾了非饱和土经典本构模型———Alonso等提出的非饱和土巴塞罗纳模型(BBM)的由来、理论公式组成及其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分析了该模型在参数试验测定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他研究提出的基于图像技术的非饱和土体变量测新方法以及非饱和土状态面模型。新模型相对于传统模型预测精度大为提高,参数测试时间大幅缩短。在第二场报告中,他介绍了美国膨胀土的分布状况及其工程问题,针对膨胀土给美国德克萨斯州民用建筑造成严重变形破坏的问题;分析探讨了气候干湿循环和植被蒸腾作用下膨胀土地基湿度和变形预测的理论方法及其计算参数获取方法,给出了他所开展的室内外试验研究成果;以建在德州膨胀土地基上的一栋民用住宅为算例,数值模拟了大气和植被共同作用下膨胀土地基湿度和变形变化规律及其对房屋结构物的影响。他所介绍的方法可广泛用于分析其它建在饱和和非饱和土基础上的结构和基础设施。

  ★6月6日,南非—中国交通合作中心主任王于晨做客我校公路工程实验中心,作题为“南非道路加速加载的研究与进展”学术报告。王主任结合南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及现状,重点围绕道路移动式加速加载模拟系统的研发背景、研发经历、技术特点、工程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南非新一代道路加速加载模拟系统,并与国际上常用的其他加速加载系统进行了比较。
  

    ★6月4日,美国艾尔瓦州立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王克进教授在工二B413作题为“混凝土材料的流变学行为:研究进展与应用”的学术报告。王教授结合所研究的自密实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混凝土、智能混凝土材料等多个项目,围绕混凝土流变性的定义、重要性、试验研究、工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向方面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讲解。

(交通学院)

    ★6月4日,我国著名的储氢储能和材料物理化学研究专家、我校“湖湘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学者、广西“八桂学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立贤教授,在工三A320作题为“先进储能材料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孙教授结合其科研团队十几年来在储氢材料、储气材料和相变储热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经历和发展,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材料相关领域对科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基础科学理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并着重讲述了大量研究成果在能源材料、航天工业、建筑行业、环境领域等等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

(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