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学科创新让考古学闪耀着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 段为
本文介绍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特殊学科点的建立和发展,通过考古DNA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展示了文理融合和学科交叉的成果。实验室成员们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考古发现和论文成果。
今天,当我们从电视里、书本里看到古代墓葬发掘过程的时候,当墓主人的棺木一层层地被揭开的时候,当古代精美的文物重见阳光的时候,我们都会心跳不已。墓葬主人何许人也?出土文物来自哪个朝代?一个个问号都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考古专家们对此进行的推测更是拨动着世人的心弦。一个沉睡在地下千年的中国古人怎样和今人对话,他又用怎样的语言讲述那些辉煌的往事?我校边疆考古中心考古DNA实验室———我国考古学界目前惟一的分子考古学专业实验室为世人作出了明了的答案。这是因为我校考古学专业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一文一理,有张有弛,形成了现代考古学特殊学科点,解开了一个个千古之谜,今人才能倾听古人的秘密,才能看到古人的容貌。而这个特殊学科点完成的教育部、国家许多重大项目,既完善了学术研究体系,培养了复合型人才,又填补了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探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更是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美丽的故事吸引来了一位女专家,成就了一个特殊学科点1998年,一些在我国有优势、有基础的,对未来科技创新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却又远离经济主战场的基础学科,被专家们称为濒危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积极筹划,准备对这些濒危学科进行支持和挽救。考古学就是其中之一。
濒危学科最后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项目,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和高校来征求这批特殊学科点项目。但是,对这批项目的要求却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学科国家只支持一个选题;这个选题的条件是必须具有国内同领域领先、具有跨世纪意义、居国际前沿地位的,并且一定是在全国最具研究实力,能够填补研究空白、有创新的选题。
当原吉林大学科技处向院、系征求选题的时候,现任边疆考古中心主任的朱泓教授就抓住了这个机遇。朱泓教授当时是考古系主任,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他知道20世纪末,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科技考古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起步状态,而分子考古学就是21世纪国际考古学三大前沿领域之一。也就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考古学问题,对古人类、古动物、古植物样本内残留的DNA分子进行提取,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物种发展进化的问题和规律。当时,我校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考古的实例、样本也是最全面的。只要能找到一位对考古学感兴趣的分子生物学专家就有可能申请到这个要求苛刻的选题了。朱泓教授这一大胆的想法得到了当时科技处的支持。朱泓教授考虑再三,向当时科技处的一位副处长提出了一个似乎难以实现的请求:要找一位敢于开展新的研究领域、热爱考古学的、不计名利的、能够建立一支科研团队的有名望的教授。他略加思索说,我有一位师姐,沈家骢院士的学生,名叫周慧,她可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支柱!朱泓教授听了,欣喜万分,于是,便从他那里详细了解了周慧教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习惯。
当3个人在科技处长办公室见面的时候,老师们都已经下班回家了。朱泓教授就把分子考古学在西方国家研究的情况、国内考古学研究的状态和我校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优势等等向周慧教授一一详谈。周慧教授问道: “平时我们到哪儿去采样?”朱泓教授回答: “到新疆、内蒙等地。”接着,朱泓教授就向热爱旅游的周慧教授讲起了考古时的经历、逸闻趣事。一幅幅美丽风景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这位从事了多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对考古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越来越浓了。
由考古系牵头,与生命科学学院联合,申报的材料、研究基地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专家组反复、多次地论证、考察。1998年秋,吉林大学考古学特殊学科点正式立项了,国家一次性投资 200万元。考古 DNA实验室向国际前沿———分子考古学研究迈进的消息,让学校也为之动容,学校当时投入100多万元扶持这个刚刚起步的幼儿。在前卫北区图书馆旁的小白楼接盖一层楼,为考古DNA实验室扩大了面积,学校购置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测序仪,还支持5位师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核心地区考察、采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们的亲切关怀和重磅出击,学校给予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盼,2000年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功,考古DNA实验室成为中心的子机构。边疆考古中心融传统考古学各领域和分子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骨化学等多学科于一体,诞生了一个新的特殊学科点。
学科交叉意味着专家、老师、学生知识结构要更新,学科领域要拓展浓厚的兴趣、现场考察的热情、实验时的激情,成为考古DNA实验室成立初期师生们的精神写照。然而,学科交叉谈何容易!许多学科有很好的生长点,但却苦于合作中的摩擦。摆在考古DNA实验室面前的诸多问题,最棘手的却是文理知识的融合。
周慧教授每次出差采样,常常注意去买些能够看懂的考古书,她想的是研究古人类的分子结构更要懂考古学、历史学知识。而朱泓教授也要恶补生物学、分子考古学知识,好在他年轻时曾当过解剖学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两位学科带头人在学科上互相学习,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而研究生们全是从生命科学院选拔的,具备相当好的理科知识和实验技能,可是,对于考古DNA数据的分析,比如:实验数据能解决考古学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在考古学有什么意义等等却是一头雾水。正应了那句“隔行如隔山”的俗语。
针对这一难题,朱泓、周慧两位教授想出了一个对策,那就是补课。为学生定期讲授考古学、历史学知识,听取学生论文的PPT汇报,并结合论文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找出论文中已经做出了却没有被学生看到的考古闪光点。这一做法使学生看到了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威力,看到了交叉学科的曙光,论文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讲课的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另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0年,考古DNA实验室决定研究生将扩大到从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招收,要求考古学文科生要修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二学位。2002年,考古DNA实验室招收了第一位考古学毕业的本科生,到现在已经招收了3个本科来自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让文科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朱泓、周慧两位教授又精心制定了培养计划。除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外,实验室理科的博士生要带文科生做实验。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文科生做出的实验与理科生相比竟然毫不逊色。这一措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文理交叉、相互渗透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考古DNA实验室真正成为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师生们的数十篇论文发表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宝剑锋冲磨砺出。正是在朱泓、周慧两位教授的努力下,才使得这一特殊学科点形成了团结拼搏的科研团队,成为培养复合型分子考古学优秀人才的摇篮。
交叉学科会让考古学有晶莹的收获,让未来充满希望之光自从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10年来,师生潜心研究,知识相互吸纳,做出了让人赞叹不已的成绩,这一特殊学科点在分子考古学研究方面可谓是捷报频传,收获着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我国第一部分子考古学的学术专著《新疆古代居民线粒体 DNA研究———吐鲁番与罗布泊》 就是出自周慧教授培养的第一个分子考古学博士生崔银秋之手;在古DNA研究、古人种学和应用电脑三维模拟技术复原古代居民生前容貌的研究上,更是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要成果,这个特殊学科点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然而,第一次完成令世人瞩目的考古项目时,却是一波三折,还有点戏剧性呢。
2002年老山汉墓遗址被发掘,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电视直播,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当时出土的一具女尸,骨架残缺不全,根据随葬品,墓葬形制,专家们认为是西汉时期某诸侯王的王后。但是,墓葬女主人到底是哪里人,两个权威鉴定机构出现了分歧。为此,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找到了吉大。朱泓教授决定除了采用体质人类学研究法,还要采用分子考古学鉴定法,把DNA研究加进去。周慧教授当然十分赞同,与发掘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在提取墓葬女主人DNA分子时,却遇到了麻烦。残缺的牙齿、骨头反复多次提取都不成功。最后,在她干枯的脑组织里提取到了DNA,鉴定出了老山汉墓女主人属东亚谱系,通过分子考古学证明了她是中原黄种人。这次具有科学性、说服力的鉴定,让世人对吉林大学有了进一步了解,刮目相看。
此后,考古 DNA研究室对新疆罗布泊古墓、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青海都兰唐代吐蕃贵族墓葬等等许多出土的重要古人骨、干尸资料,进行了大量的 DNA研究和生前容貌复原工作,又一次次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引发了世人对考古学的兴趣,更加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考入这个文理兼融的专业。
20世纪 30年代,一位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沿着我国南疆罗布泊一条无名小河道,在荒漠深处发现保存完好的 “有上千口棺材”的墓葬。然而此后的 60多年间,小河墓地深藏在罗布沙漠之中,失去了踪影。2000年小河墓地又神奇地被发现了,这个蕴含着罗布泊早期文明的消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于是,我校特殊学科点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这个举世闻名的小河墓地进行发掘研究工作。考古DNA实验室的师生们曾两次奔赴罗布泊执行考察任务,这项课题在 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 “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称号。预计这项研究将在近年内完成,研究的论文将会层出不断。最近,实验室的师生们将要对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商代居民遗骸进行DNA的研究。
在开展古人类DNA研究的同时,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延伸,已经开展了环境考古、动物考古和骨化考古的研究。周慧教授和她的学生参加了中国社科院牵头的国家大型考古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承担了其中的古动物DNA的子课题,探求古代家养的牛、绵羊的起源,勾画出古代人的经济生活方式。
当我们翻开 10年前一位分子考古学研究生的论文时,论文的逻辑推理、理论陈述与理科论文没有太大的差别,大有生硬拼凑之感;而今天的分子考古学的博士论文则是文理渗透,融会贯通,与10年前有天壤之别。
文理融合,学科交叉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虽然路上磕磕绊绊,但是总有希望之光引领着热爱科学的人们前进,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