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大报》

一场抵达终点的马拉松

作者:□苏 翔    
2014-04-17     浏览(28)     (0)

  马拉松的励志故事我看过很多, 也分享过很多, 每每都被 “英雄们” 的意志所折服, 为他们喷薄的正能量而感动, 自己却始终没有勇气去真正体验, 直到苏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启动。
  在报名之初, 由于参赛者众多, 个人报名短短几天名额已无, 看着同学们报名未果, 不忍拂意, 跟组委会沟通后以团体报名参加, 却又因成团人数不足, 而把自己报上去凑数组团。名虽报, 心无底,且参加工作以来, 久未运动, 身体发福,体能下降, 于是在 3 月初尝试了一下8km, 却未曾想损伤了膝关节。此后, 出差、 工作循环往复, 把体能恢复训练的计划给搁置了。直到穿上运动服, 检录进场后, 我才稍稍找到些激动地感觉。
  发令枪响, 比赛正式开始, 我随着人潮冲出了起跑点, 号码簿上的芯片也正式开始计时, 一种久违的释放感充满全身。然而, 好景不长, 在跑到1.5km的时候, 左膝盖旧伤开始发作, 隐隐作痛, 一方面是身体的抗议, 一方面是与学生的约定。在降速小跑了一会后, 身体似乎慢慢适应, 心底有个声音告诉自己, 只要坚持, 一切皆有可能。于是, 在逐步坚持调整适应的过程中, 我路过了家庭赛程的终点, 又超越了mini赛程的终点。踏着沿途似乎不知疲倦的喝彩声的节奏, 我在院长、 同事的加油助威的鼓舞中, 拖着伤腿继续前行, 双眼环顾寻找摩天轮, 那个我与学生约定的地方。摩天轮未找到, 却发现身边多了一位推着婴儿车跑步前行的父亲, 车里的孩子在早晨和煦的阳光中甜甜地睡着, 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到了 “霍伊特组合” ——那位推着痉挛性脑瘫儿子参加了35年马拉松的71岁高龄的父亲, 生活中突然碰到类似的这位父亲, 父爱的别样折射在此刻是如此的温暖, 如此的伟大。也正是这份感动, 让我更坚定了兑现自己约定的信念。
  当路过7km提示牌的时候, 我的内心开始焦虑, 因为此前自己的极限是8km, 而今左膝又伤痛多时, 自己开始担心兑现约定的可能性, 有心无力的念头开始滋生。赛道在面前拐了个弯, 摩天轮已然近在咫尺, 前方的志愿者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紧接着是一个、又一个, 他们正在大声为参赛者加油, 我一阵激动, 作为老师, 我没有食言!学生们也发现了我, 在我路过他们服务岗位的时候, “苏老师加油! ” 、 “翔哥加油! ” 的呐喊让我无比感动, 整整一公里, 我被同学们的能量注满, 甚至忘却了左膝的疼痛, 平时的工作一直在释放能量, 今天仿佛吸收地比以往释放的总和都多, 我想这或许正是马拉松的魅力所在。
  不知不觉间, 我竟然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也来到了短程 (11km) 分界处。此时, 左腿已经开始不听使唤, 速度已经降至快走, 我开始犹豫是左拐还是继续前行。在犹豫中,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逐渐接近了我, 她身背一块面包, 胸口挂满了徽章, 手中握着的收音机正在放着《我要去西藏》 , 周围的志愿者、 市民、 警察都在为之加油。从身边的一位参赛者口中得知, 这位老奶奶今年71岁, 已经参加过包括全程在内的13场马拉松, 还在继续挑战自己。我选择了前行, 但是随着左腿最终无法弯曲, 我唯有步行, 我开始被不断超越, 有并肩一起享受马拉松过程的情侣, 有失去右臂的乐观夫妇, 有陪同主人的泰迪犬……人生的种种组合从我身边经过, 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他们的生活, 感同身受的感觉来自于马拉松的体验。每一位超越我的参赛者都给我抱以鼓励的微笑和话语, 心被祝福撑满,前行的步伐也越来越顺畅。最终, 在2小时56分12秒时, 我成功抵达21km的终点, 而终点处簇拥着十几位一直在等待我归来的学生, 那份信任、 那份坚守让我庆幸自己的坚持, 更让我感受到深深的幸福。
  这场抵达终点的马拉松, 我校报名的32位同学全都坚持到了预定路程, 更有41名志愿者同学顶着烈日, 坚守岗位,服务全程。
  一场抵达终点的马拉松源自坚持,这份不轻言放弃的坚持来自信念。人生也是一场马拉松, 有些人失败在起点, 有些人放弃在中途, 只有继续满怀希望地奔跑, 真正坚持下来的人不论成功的高度如何, 他们都能收获到满足和幸福。
  一种催生前进力的信念源于感动,这份折射人生路的感动源头无限。人生的这场马拉松也许无法预知终点, 也并非依靠速度取胜, 我们需要用更从容的心态来体会这场马拉松, 保有信念, 坚持美德,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 互相扶持, 善待他人, 我们的生命才能闪烁出夺目的光辉, 赢得令人尊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