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大报》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80级校友张旭波

2014-04-17     浏览(48)     (0)




  第一次见到张旭波校友, 是在北京校友会的一次活动上, 作为西安交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张旭波校友的言谈举止间饱含着对母校深切的关心和对学子们的殷切希望。
  张旭波校友1980年入学我校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学习, 1984年毕业后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公派留学深造, 回国后又在国家机关多个部门工作, 现担任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副司长。
  作为1980年入学的校友, 在谈到母校严谨扎实的学风时, 张旭波校友不禁感慨万千: “在那个奋勇拼搏的年代, 大家都拿出一百分的劲头学习。图书馆、自习室里伏案学习、 刻苦钻研的身影随处可见。我们当时拼着学、 抢着学, 从来都觉得学习时间不够, 总是担心自己比别人少学了。当今年轻人或许很难理解这种学习热情, 但在当时, 这种精勤励志的学习态度很普遍。 ” 图书馆、 食堂、 宿舍, 这种单调乏味的三点一线生活, 却成为张旭波校友精神财富的源泉, 而这也为其后不断进步不断超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到校园生活时,张旭波回忆起了他的恩师: “我们那一届的很多老师都经历过 ‘文革’ 十年磨难, 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也明白祖国建设需要大量知识青年, 因此他们倾尽全力希望将毕生所学在大学四年里全部教给学生。令人欣慰的是,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学生有许多已成长为各界精英。 ”
  张旭波认为: 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要尤其注重高等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 这是所有专业的基础——学不好高等数学和英语, 就很难在专业上有所建树。 “可不要以为我们80年代的交大学子都是书呆子” , 张旭波话锋一转,“除了学习, 我们的课外生活也很丰富,我们经常去听由当时具有社会影响的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讲座。 ” 这些课外讲座对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社会观高屋建瓴的建立打开了一扇窗, 引领着交大学子树立 “为世界之光” 的理想和追求。“大学四年虽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可真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 张旭波校友感慨道。 “我是1984 年 8 月份报到, 9 月份就上了工地。 ” 当时的张旭波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生产资料与工作经验, 穿着一条拿绳扎起来的扁担裤, 头戴安全帽, 每天都与工人工作在30万千瓦的直流炉上。 “如果不踏踏实实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怎么可能从有多年生产经验的老师傅那儿学到东西?所以当代大学生不要因为怕苦、 怕累而不敢上工厂下基层。 ”张旭波总结到。 “眼里有活儿” 是张旭波校友对在校大学生将来工作时提出的期望。 “什么是眼里有活儿?就是要时时处处为集体着想, 去做别人注意不到或是不愿意去做的事。办不办得好是能力问题, 但是办与不办就是态度问题了。 ”
  张旭波认为, 在很多时候情商要比智商重要, 尤其要有包容心。 “因为交大学生可能将来从事的主要是大工业行业的工作, 而这类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 因此团队合作能力很重要, 而一个团队的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谨的纪律与博大的包容心。 ”
  2012年7月, 张旭波作为特邀校友代表参加了母校的毕业典礼, 在大会发言上, 他向毕业生们讲述了自己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成长历练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众多交大学子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与国家同成长的自豪情怀。张旭波学长勉励学弟学妹们: “生命的目的在于存在, 更在于贡献” , 并祝愿交大学子怀揣母校的厚重与璀璨启程, 在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王梦斐 周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