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正式发布

2014-04-30     浏览(57)     (0)


地球系统模拟中心揭牌 林雯/摄


  本报讯 全新起点、高校领衔、自主开发、瞄准前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4月26日至27日,地球系统模式2014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备受瞩目的NuistModel1.0版同期发布,南信大地球系统模拟中心也在会上正式揭牌。
  26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气象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石广玉院士,中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拟中心主任、夏威夷大学王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雅章教授,台湾环境研究中心许晃雄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平研究员,我校校领导李廉水、蒋建清、管兆勇、牛生杰等出席,开幕式由副校长管兆勇主持。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代表参会。
  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学校欢迎来自海内外从事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关心模式发展的领导和同仁。他说,南信大始终坚持“以大气立校不动摇”,本次研讨会是推进以大气度、大手笔集成大气科学重大成果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对学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时刻。李校长希望能够发挥南信大的综合学科优势,为高水平国际合作搭建更多平台,凝聚全世界优秀人才,不断优化提升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共同推进南信大大气科学从中国第一走向世界先进。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充分认可了我校的办学成绩和影响力,尤其高度肯定了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和吸引一流人才的机制。同时,他介绍了国家海洋局的组织架构、主要业务和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说,海洋预报与气象预报关系密切,希望今后加强与南信大的合作,并预祝南信大地球系统模拟中心越办越好。
  地球系统模拟中心主任王斌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说,发展地球系统模式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南信大为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次会议的首要目的就是学习交流,协同创新,将中国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王斌教授介绍了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过程,并希望未来起到三大作用:一是要将该模式用于短期气候预报,为我国的海洋预报和气候预报直接做出贡献;二是要参加IPCC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三是要系统性探索地球系统的发展态势,推动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
  作为我校引进的首位院士,石广玉院士说,南信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气象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及世界气象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其中很多成为中国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和科研骨干,为大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借助此次研讨会的契机,广泛听取海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凝炼南信大的学科方向,建成几个真正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科,并希望我校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会,开拓视野,快速成长。
  开幕式上,王辉主任、李廉水校长、王斌主任、牛生杰副校长共同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拟中心揭牌;石广玉院士、王辉主任、蒋建清副书记、王斌主任启动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为期两天。期间,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地球系统模式展开了研讨交流。(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