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上的她,有一种超越舞者的美丽。肢体的一屈一伸,还原了她与残酷现实勇敢角力的轨迹;清秀面容上轻漾的微笑,流露出历经命运沉淀的澄澈。她的声音清亮柔和,语速不疾不徐,周身散发着平和而淡雅的气息。
她叫于书博,是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2010级舞蹈编导班的学生。她曾是优雅高贵的舞者,斩获国内外舞蹈大奖,深受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赞赏。但两年前的舞蹈课上她意外摔倒,被诊断为外伤型脑梗,左侧肢体一级瘫痪,舞蹈梦被判“无期”。但是两年后,于书博带着一份奇迹与平淡从容的微笑,站上《中国好舞蹈》的舞台。当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于书博说:“我知足了。”
舞台再现重生 内心平静满足在《中国好舞蹈》的首轮比赛中,于书博跳了一支现代舞。在舞蹈中,她举起右手,落下,再奋力举起,拽住左手向上。一次次举起,一次次落下,她用挣扎的肢体动作表现从跌倒到站起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饱含渴求与希望,每一次突破都释放出生命的力量。
舞蹈中右手拽左手,右腿拽左腿的动作,是于书博两年前的真实生活。那时她的左侧身体完全失去知觉,越是努力地想要挪动肢体,肌张力和连带状况就越是严重。那些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她用这支舞蹈精准地演绎出来。
于书博告诉记者,在这支舞蹈的编排过程中,《中国好舞蹈》栏目组方俊老师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给我编舞是一种挑战”,于书博这样形容。由于特殊的身体条件,她无法模仿别人的肢体动作。为此方俊老师为她设计了独特的舞蹈构思和编排训练方式。尤其在舞蹈情绪的表达上,方俊老师采用了国外激发舞者情绪的训练方式,甚至拿出了“狠招”,用围脖“勒住”舞者的脖子去体会窒息的感觉,从而帮助于书博表达出舞蹈需要的痛苦情绪。
为了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于书博在舞蹈中需要悲伤和痛苦的情绪。但是回归真实生活,于书博对于过去的痛苦更愿意淡化和放下。于书博说:“人生中重大的事情只能在默默中独自面对和走过,已经过去的东西现在再也不会找到了,我无法感受并表现出两年前的痛苦。”她已经乐观地化解了曾经的伤痕,只把平静和阳光留在了心里。再次回想过去,看到的是生命更高一层的从容和豁达。因此今日站在舞台上的于书博一直很平静,一直很享受,她说:“我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对我来说,参加这个节目是人生中的又一种经历,我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它。”
舞台上,她不是一个演员。她用最真实的自己在所有人面前展示了一段往事。舞台上的女孩,没有抱怨,没有纠结,平静而满足。每一个动作深处都藏着很多复杂的东西,她始终在和自己对话。无所谓能不能继续走下去,能够站上舞台,她已经感恩于自己的幸运。尽管进入复活营不等于能进入决赛,但是她还能展示一次才艺,还能再跳一支舞。这对于书博来说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和其他很多选手不同,她享受的是舞动在台上的每一个瞬间。
节目录制当天,恰好是于书博的21岁生日。她把那支舞作为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她说:“躺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觉得好像有一束光,通往天堂的光。这是一个机会,一个与上天对话的机会,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她跳了一个悲伤的舞蹈,内心却很放松,很快乐。
走进《中国好舞蹈》 重燃希望收获多《中国好舞蹈》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舞蹈评论大赛,由郭富城、金星、海清担任特约导师。节目倾力打造顶级舞蹈对抗平台,旨在为所有热爱舞蹈的人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力求用最专业的导师意见发掘中国最优秀的舞者和最具灵魂的舞蹈,弘扬纯正的中国舞风,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舞者特有的美。
当初节目组导演找到于书博的时候,她一直犹豫要不要参加,因为她并不想放大自己的故事。但是经过反复思考,这个善良而懂得感恩的姑娘决定分享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希望能安安静静地生活,但是我的亲人、朋友、学校还有这个社会曾给了我很多帮助,我愿意并且有责任把自己总结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但愿能够给他们带去希望和力量。”
事实证明,参加《中国好舞蹈》大赛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节目组不仅实现了于书博重新站上舞台跳舞的心愿,还给了她一个令她自己都感到讶异的惊喜。她告诉我们,自己曾经认为她能恢复到事故之前的身体水平,还能够参加专业的舞蹈比赛。但是事实上康复的“黄金时间”只有两年,两年后的康复水平就不会再有大的提升了,甚至不进行锻炼还会出现倒退。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已经感觉不到身体的好转了,然而在节目组训练的这一个月内,她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状况的微小进步。这对处于康复瓶颈期的于书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是我要感谢节目组的地方,”她说,“康复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实际上从摔伤的那一刻我就和从前没有任何关系了,我只能利用通过学习舞蹈达到对自己肢体的了解,再像一个婴儿一样重新学习。”
于书博很开心能和导师们在台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及金星老师的点评,于书博说她并非像大家看到或者认为的那样“无情”。在于书博眼里,金星老师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现场也对她说了很多肯定的话,比如“这支现代舞是最好的现代舞,这是生活和艺术的结合,是最高的表达”,只是这些内容没有在节目中播出。于书博还补充说,“在导师点评的时候,金星老师一直微笑着、看着我,时不时地点点头。”
舞蹈塑造了舞者的性格,每一个练舞的人都是坚韧的。正是舞蹈带给她的坚韧让这个本就乐观的姑娘一步步学会平静与接受,一次次打破很多个“不可能”。
于书博对自己的未来始终充满信心,她知道,凭借自己的坚强和身边人的帮助,关于舞蹈的梦想可以有很多种形状。
生命重现翠绿 舞蹈康复人生从病床到舞台,这期间的艰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这场战斗,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在康复期间,于书博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包括山大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此她十分感恩,也觉得很幸福。
于书博的父母更是给予了她巨大的支持。比赛当天,于书博的母亲在舞台旁边看着女儿的表演泣不成声,连连感叹:“这是一个奇迹!”于书博说:“如果没有我的父母,我不会像今天这样坚韧。受伤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掉过眼泪,一度对我隐瞒了病情,远远比我承担了更多伤痛和压力。我很感谢身边人的陪伴和支持,因为如果他们放弃了,我可能真的走不下去。”
于书博是幸运的,因为她是一个舞者,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身体,对于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远高于普通人。现实中却有很多人无法有效康复,仍处在痛苦中。通过查阅资料,于书博产生了成为舞蹈治疗师的梦想。
受伤之后的于书博对舞蹈的体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审美的角度上讲,舞蹈不仅让舞者快乐也让别人快乐。但是舞蹈的价值也可以是生命层面的,舞蹈治疗师能够以现代舞的康复治疗为切入点,拓展身体艺术对医学治疗的参与,根据舞蹈对肢体的康复运用,为处于疾病中的人们提供辅助治疗,让舞蹈的艺术价值重返生命价值。虽然目前国内舞蹈治疗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于书博已经开始了她的探索。
“假如我不曾倒下,我可能一直是个舞者,光芒来自舞台。而如今,我想用舞蹈帮助更多的人。”为此,于书博也在努力着。在威海市立医院的医患联谊晚会上,于书博坐在轮椅上展现了一部源自内心的作品《梦之礼》。“舞蹈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唯美和高贵,但我很清楚自己已经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做一个专业舞者了。然而我可以总结自己的经历,通过学习和钻研,用舞蹈去帮助更多需要肢体康复的患者。”于书博深深认识到,舞者,并不仅仅是在舞台上起舞,在聚光灯下飞翔。当她在编舞中融入一定的阅历、融入对生命的感知和思考,会激励和感染更多的人。
如今的于书博不仅是自信和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荣誉。她带领学生参加省级舞蹈比赛获一等奖,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有幸被山东大众网报送参加“中国梦.我的梦”全国百家网站寻找追梦人活动,并受邀参加“鲁豫有约”“百姓故事会”的节目录制;她荣获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被评为山东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山东大学全面发展标兵,山东省优秀学生;2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综合成绩连年专业第一,已被保送至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研究生,继续在舞蹈专业上深造。
当命运关上了一道门,也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所以人要学会往前看,要学会舍得,也要学会开心。“我错过了很多想做的事,现在发现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是那么美好。受伤让我走出过去紧密练舞的生活,看到了舞蹈以外的世界。原来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追求。”于书博说,“人生最有价值的不是荣誉和地位,而是真诚的思考。”(学生记者 刘方时敏 李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