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家训:家族或家庭处世的基石
——以山阴州山吴氏家谱《吴氏家训》为例

作者:佘德余    
2016-03-15     浏览(355)     (0)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家族或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清代学者钱大昕说:“三代以下,教详于家。”概括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具有重视家教的传统。“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十分熟悉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即产生于汉魏之际,而最早系统编撰成书的家训著作,当推南北朝时期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族谱》《家谱》等谱谍中,“家训”“家诫”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著作以家族和家庭中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将传统道德观念和儒教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其“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既利用血亲伦常关系和长辈对晚辈的绝对影响力、约束力,达到“助人君、明教化”的目的。各种家训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勤俭治家、待人处世的训诫,无非是要求“养亲事君,忠孝为本”“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以维护世族的社会地位。这种家教的传统之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影响到近现代,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制在今日形式虽废,其精犹存也。”家族宗法制度的客观存在和历久不衰,就为家教传统的延续和“家训”一类著作的蕃衍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绍兴山阴州山吴氏家族是明清及近代绍兴地区享有盛誉的文化望族。据民国十三年(1924)吴邦枢纂修的《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所载,该家族自明洪武四年(1371)入籍山阴以来,子孙蕃衍,支脉茂盛,至民国修志时已历经六百年左右,传至二十一世。吴氏望族的政事、文行、武功卓著,前后共出现文进士15名,其中两名位至兵部尚书,武进士28名,武举54名,将军(包括参将)近60名,义烈之士20余名,既卓越当时,又泽布后世。吴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秉持良好的家训、家风。正如明末清初吴伟业所说:“世家大族,邦之桢干,里之仪型,其有嘉好燕乐,国人于此观社焉,四方于此问俗焉。”江苏太仓陆世仪说得更为明白:“夫风俗之淳厚,非必尽由在上之人有以风厉之也,一邑之中有一、二世家大族,以礼义廉耻治其家,则相观而善磨砺,而兴起者多矣。”世家大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示范效应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洋洋三千余言的《吴氏家训》有力说明吴氏家族恪守良好的文化传统。
  《吴氏家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举出下列几点:
  其一,奖励进学读书。吴氏五世吴源(1453—1534)曾说“国之无良臣,家之无良子弟,由教之不早教也。聚诸子姓,延士之有经术行谊者使训迪之。”十分重视子孙读书教育,“立义学一所,延师之费出自祠中。”在其努力下,其弟 、子便相继举进士,其后,孙子彦又举进士为御史。吴氏益显,人有称善教者,必曰吴源。在其倡修的《吴氏家谱》的家训中,就明确标举“子孙习学举业者,定限赴祠会考。凡子孙会考,父兄轮流送中饭。凡子孙学习有成,考试未利者,宜加优厚。若有乏薪水之类,以祠中公费之余量为资之。”还以朱熹之言告诫子孙“学与不学之间,君子小人之分。”“贫而勤学,名乃光荣。”大力提倡子弟进学、赴举,家族全力资助。在其倡导下,吴氏家族渐成风气,代代坚持发扬。为此读书者多,赴举者多,中举做官者多。据吴氏谱各世进学情况统计,吴氏四、五世郡县庠生、武生数各有3人,太学生数为0,自六世以后,郡县庠生19人,太学生5人,第七世郡县庠生武生24人,太学生13人,以后各世皆逐年增加,形成了进学好读书的风气。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士族门风与学业关系时说:“夫士族之特点即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州山吴氏大批从武将士由于战事倥偬,无暇从事诗词歌赋,未见有诗文集流传,但不见得他们不喜诗文,他们崇文,文化素质很高。吴总在总督府中烽火频传,据案批阅军书,与时任内阁张居正书信往返,可见他是擅长诗文的。吴兴祚著有《留村诗草》 《留村词钞》,最有名的要数二支十世吴楚材,编著《古文观止》 《纲鉴易知录》,成为当时士子的必读的教材。! 其二,提倡竭忠报国,清廉公正。《吴氏家训》“子孙有出仕者,唯当随职奉公,竭忠报国,毋得徇私黩货,利己妨人,有玷名教,为祖宗之羞可也。”吴氏一支五世吴 (1468—1506)弘怡六年(149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弘怡十七年(1504)朝廷考察内外大臣,左都御史戴珊之子以物行贿吴 ,吴 拒不接受,为此遭到了戴珊的报复打击,吴 与吏部给事王盖共同上疏弹劾,逼得戴珊乞求,当面道歉。吴 为官刚直敢言,对于朝中及诸贵不法之事决不回避姑息。吴氏八世吴兑隆庆元年(1567)为兵部武选郎。武选清吏司专掌武职的升调、袭替、封荫、优给、诰敕和功赏之事,是兵部的第一司。时逢皇帝初登位,内监趁机为自己营求恩荫,有的以子为父荫,有的将恩荫卖于他姓。具体经办恩荫的吴兑表示不同意,并上奏章报告主事,主事将奏章按下,强迫他另写奏章同意。吴兑坚决不同意,并准备将奏章直接报告兵部,主事知道后十分害怕,连忙道歉。吴兑执法公正的名声迅速传扬开了。吴兑之孙吴孟明(1574—1653)以祖荫为锦衣卫正千户。天启五年(1625)宦官魏忠贤掌握朝廷大权,他让亲信许显纯任北镇抚司正理刑,而吴孟明时任抚司副理刑。魏忠贤指使亲信打击“东林党人”,大肆杀害正直大臣杨涟、左光斗、魏大忠等,吴孟明从中曲意周旋,挽救东林党人,愤怒斥责许显纯,遭到了“下本司拷讯,籍归”的打击。崇祯年间起复原官,仗义为钱谦益辨冤。吴氏子孙刚直敢言,在当时朝廷中传为佳话。
  吴氏还涌现了众多的忠义之士。如吴氏二支七世吴来臣 (1549—1593) 万历十年(1582)至京师入京卫武生,考选将材。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跟随总兵李如松攻克平壤。由于明军接连大捷,有轻敌之心,在王京战役中被日军包围,来臣奋力冲杀,斩杀日酋三名,力竭战死,长眠异国他乡。其子从明荫袭援绍兴卫后所百户。后升任广东总兵,坐营中军,有奇迹,覃恩赠武略将军。一支十一世,吴邦璇(1606—1646),为吴兑曾孙。顺治元年(1644)南都失守。五月,鲁王监国绍兴,与朱大典守金华,清军大举进攻,城破,朱大典与吴邦璇举火自焚而死。吴氏忠义之士多达二十几人。
  不能进学出仕的, 《吴氏家训》认为“士、农、工、商必专其一,毋得游手游食以至败家。”一定要学习一门技艺,维持自己的生活。在家务农的也要遵守法律;“完纳钱粮,成家首务。必须预为经划,依期完纳。如有恃顽拖欠者,许该里举鸣祠中,即行分别责罚,以示惩戒,决不轻纵,致累呈扰。”教导他们一定要遵纪守法。
  其三,导人友善助贫。《吴氏家训》说:“凡我同宗,与人相处,务以诚信相献,毋习诈伪,始终如一,乃为善交,不可不勉。”“富而好礼,赈济贫乏”。二支八世吴禹道 (1595—1628)为山东抚军募宾多年,所入馆俸除开支自己俭朴生活外,大半捐给贫困子姓。吴兴祚之父吴执忠(1602—1674)长于辽东,发达后,晚年回归乡里探亲扫墓,族人贫困者俱慷慨资助,其堂兄吴成忠、吴存忠早年战死,留下孤儿兴宗、兴祖、应昌三人,吴执忠待之超过己子,幼时教以读书,长而为之婚娶,使三人都有出息。吴兴祚虽然从未回过州山老家,但始终不忘故乡亲人,平生历官俸入无所积蓄,出入皆由掌记经管。初为无锡知县时,族人至其家一批连着一批,吴兴祚皆喜颜相待,十三年如一日。调官福建、两广总督后,吴兴祚担忧族人长途跋涉容易致病,为此从自己俸银中拿出七千余银两,按贫困程度分为三等,分别予以救济。二支十世吴楚材(1655—1719)其弟吴乘业(1669—1736)兄弟二人长期从事幕僚,所入官俸大半周济宗戚。为幕二十余年,散入族人、亲戚计3000余金。
  其四,提倡勤俭治家。《吴氏家训》说:“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茹荼历辛,自是儒生本色。”吴氏家族子孙牢记这一家训,自幼在家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养成了勤俭之风,在家者勤劳耕作,诚信经商,在外出仕或为幕僚者皆秉持勤俭之风,从不奢华浪用。
  古代家训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大多出自名臣仕宦、封建士大夫之手,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它就不可能不带有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毫无疑问,有些是属于封建糟粕,是应该批判和舍弃的。其中也有相当多的思想精华和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为此,在批判地继承过去家族、家庭的家训、家风基础上,建立新的家庭的家训、家风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遵照习总书记上述的讲话精神,脚踏实地地建设好家庭的家训、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