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 - 《岭南师院报》

改革开放30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作者:李江凌  长  ■副校    
2008-12-31     浏览(472)     (0)

本文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进展和进步,包括指导思想的创新、学科建设、体系的完善、本质的深化以及领域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包括育人功能、协调稳定功能、开发功能、经济功能等方面的进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摆脱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 “左 ”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党的工作的重点转移,从根本上端正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拨乱反正中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邓小平确立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和首要地位;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素质型 ”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理想纪律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国情国史、艰苦奋斗、安定团结教育等相互渗透,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指出要注重针对性、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等富有科学性、超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认真抓好。中共中央还先后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16号文)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并重申了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指南。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系统化、学科化的时期。 1984 年,高等 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迄今为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 20多年的建 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
  中央 16号文件强调指出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 ”,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在我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这就为在高校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学理支撑,为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体系的完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小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衔接。
  先后颁布了许多文件和规章制度。如 《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以及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等。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2000 年,下达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文件和规章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小学德育规章体系,它保证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1979 年5月,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颁布了《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1982 年10月,教育部发出 《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 1987 年3月,发出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 1995 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试行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2005 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体系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已经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融合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体系化。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内容看,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体系,包括政治品质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来看,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包括作为较低层次的社会公共准则即社会公德,作为较高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从课程建设看,设置了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行为规范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和性教育等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容的课程。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化,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元化与主导性、国际性与民族性、基础性与素质化、个体品质与群体要求的融合,表现在科技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等都融入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之中。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体系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整体大教育体系,各种教育因素(德智体美劳教育)、各种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环境中的体制和氛围的教育作用)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各个系统又是以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对学生发生综合性的教育作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深化

  一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出要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主张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第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的目的、价值等各个方面,都体现自主性、目的性、超越性与创造性,就是指以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造就学生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自主地确定赞成和选择主流的社会思潮;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唤起并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并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在实践中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第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所谓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其基本理念是: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政治思想发展水平,关注人的现实生命需要;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生活本身就是对人们进行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德性;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物轻人、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忽视学生主体生命倾向的纠正。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

  第一,向未来领域的拓展。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和预防理论的发展。一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分支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预测、预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工作和预防教育提出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二是动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自觉进行预测、预防的探索,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
  第二,向宏观领域的拓展。即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涉猎社会素材,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帮助学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会,不仅表现在结合社会实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还表现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国际范围扩展,主要表现在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建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成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生点。
  第三,向微观领域的拓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领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心理、情感、思想变化的状况和过程,即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社会复杂程度增加,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增强,在客观上增加了青年学生的心理负荷。因此,运用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的一个领域。伴随着这个领域的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随之产生。
  第四,向交叉领域的拓展。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的整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整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脱节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变,出现了逐步整合的趋势。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整合也成效显著。在一些大学,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大学,以较大的投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和学生活动场所逐步阵地化,各种活动逐步规范化,活动手段逐步现代化,出现了既有现代气息,又有高雅思想文化氛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五,向虚拟领域的拓展。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等特点。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丰富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育人的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导向和保证两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协调稳定功能。协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包括协调经济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学习关系和活动关系等,是维系现代大学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处理复杂关系的有效办法,因而协调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学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做好稳定工作,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担负着重要责任。
  第二、开发功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最终促进学生的业务学习和智力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与智能直接相关的非智力素质,如学习兴趣、爱好、业务活动的个性特点,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等。
  第三,经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多元的,其中,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两大主要功能。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政治功能更为显著,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越发倾向于经济性。
  (本文是李江凌副校长在 12月24日举行的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