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山东大学首届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优秀科研成果一览(下)

2021-03-24     浏览(96)     (0)





  编者按:为激励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勇于创新、潜心研究,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2020年,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院根据《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组织完成了首届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工作,最终确定《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等19项成果为获奖成果。本报特予以刊登,与读者共同分享。


  ◎ 获奖成果:论文《“后危机时代”世界一流公立大学财政结构转型及启示》
  成果简介:《“后危机时代”世界一流公立大学财政结构转型及启示》是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国际背景下,深入探讨世界一流大学财政改革的策略、特征及实施效果。文章通过对中外一流大学的财政要素分析后发现,公立大学的财政转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智库化、服务化的特征:在社会契约方面,从依赖政府转向多元自主;在科研拓展方面,从单领域专家转向跨学科团队智库;在教育功能方面,从服务公众转向服务顾客;在成本分担方面,从偏重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转向“高学费+多资助”的财政分层模式。本文从财政健康的视角切入,以经济上的制约和政治上的博弈为契合点解释高校的财政转型问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作者:韩萌,1983年生,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中国出口扩张的健康成本——来自成年人发病率的证据》
  成果简介:《中国出口扩张的健康成本——来自成年人发病率的证据》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迅猛的出口扩张为背景,首次系统地探讨了出口扩张的健康成本。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等数据库,采用能够较好地避免内生性问题的Bartik方法构建了地区出口冲击和出口引致的污染冲击,并利用外部关税变化构建了工具变量。研究表明:出口冲击降低了成年人发病率,但出口引致的空气污染冲击增加了成年人发病率,出口扩张总体而言增加成年人生病的可能性为1.23%。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出口扩张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条件、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路径影响成年人发病率。考虑到出口扩张对成年人健康所产生的负效应,对贸易福利重新估算后发现,该负效应相应的医疗成本腐蚀了其贸易福利的13.60%。
  作者:刘铠豪,1990年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及其完善》
  成果简介:《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及其完善》一文认为,案例指导制度被赋予了统一法律适用的目标,但是,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被援引的比例偏低。对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展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虽然具有优先地位的文义解释方法得到了普遍运用,该方法并不合适于分析带有疑难色彩的指导性案例。目的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对涉案的特定法律规范或者概念进行扩张或者限缩。体系解释方法通过对比相关法条,可以厘清规范含义,更多的是可以发现法律漏洞。历史解释方法是以重新发布公报案例的方式出现,能够产生巩固最高人民法院意图的效果。各种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能够形成个案层面上和相关个案之间的融贯效果。案例指导制度实际效果的发挥,需要以法律解释为代表的技术因素的支持。
  作者:孙光宁,1981年生,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Work–family effects ofservantleadership:The roles ofemotionalexhaustion and personallearning》
  成果简介:《Work–familyeffects of servant leadership:The role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personallearning》以服务型领导为切入点,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与工作-家庭增益视角,探讨了服务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遵循人本主义精神,通过剖析该领导力类型对减少员工工作与家庭冲突、激发工作与家庭积极溢出和促进工作-家庭平衡的作用,为员工整体幸福感提升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本研究采取多时间节点收集数据,证明了服务型领导通过减轻员工的情绪倦怠,可显著降低员工的工作与家庭冲突;同时,服务型领导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学习和情绪恢复,促进了员工的工作与家庭积极溢出。本研究通过将领导力与员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相联系,为领导力和工作与家庭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为领导者促进员工工作家庭积极溢出提供了新的管理启示。
  作者:唐贵瑶,1980年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财政分权、融资约束与税收政策周期性》
  成果简介:《财政分权、融资约束与税收政策周期性》从中国的经验事实出发,识别税收政策的周期性特征,并试图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给出一个税收政策周期决定的理论解释。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在样本观察期内,中国的税收政策总体上是非周期性的,但将国、地税部门分开来看,两者具有相反的周期性特征,受中央政府影响更大的国税部门执行逆周期税收政策,而受地方政府影响较大的地税部门执行显著的顺周期税收政策。我们对理论逻辑中涉及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初步检验,发现中央和地方债务融资约束的不同以及税收共享机制是导致中央、地方税收政策周期相背离的可能原因。论文的贡献是在财政分权框架下考察税收政策周期的成因;利用中国的国、地税征管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央和地方税收政策周期性,同时还检验了国、地税部门税收政策周期相背离的机制体制层面的深层次原因;国、地税征管努力差异可能并非一成不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能也会引起国、地税部门征管力度的相对变动;通过国税和地税征管机构合并以增强税收执法的独立性。

  作者:石绍宾,1979年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专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
  成果简介:《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项成果,共55.3万字。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形式主义文论是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思潮,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价值立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它们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来看,从苏联到西方,二者之间经历了一个从对抗到对话的发展过程。全书采用历史与逻辑、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问题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文论各自不同的方法论特征为逻辑起点,以二者之间在二十世纪的关系史为经,以不同的时间阶段和地域空间上这种对话所关注的不同问题和采用的不同方法为纬,分九章具体讨论了二者在苏联、欧洲和英美的不同的政治、历史、地域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对话所关注的不同问题、采用的不同方法,并分析其利弊得失,以及对中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建设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著作是国内文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文论的关系问题的首次系统研究,被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重要推进。
  作者:杨建刚,1978年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乡村司法与国家治理——以乡村微观权力的整合为线索》
  成果简介:《乡村司法与国家治理——以乡村微观权力的整合为线索》试图建构一种更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司法理论,推动司法制度的研究范式由制度创设向制度实际运行的转变。探讨在国家权力与乡村微观权力相互交织与冲突的过程中,国家是如何对乡村司法人员进行有效控制,而乡村司法人员又如何在这种夹缝中进行司法活动。既克服“法治论”将法律与政治完全分离而忽视了政治对乡村司法的实际影响的不足,又克服了“治理论”缺乏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把握所存在的问题。该成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郑智航,1983年生,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既患贫又患不安:编制与公共部门的收入分配研究》
  成果简介:《既患贫又患不安:编制与公共部门的收入分配研究》考察了公共部门“正式工”和“合同工”在个体收入、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等方面及主观态度的差异,并检验了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不同。结果显示,相比“正式工”,“合同工”的收入较少,工作时间较长,且难以享受退休工资和住房公积金;主观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幸福感也较差。而人们从事“合同工”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当前的低收入来换取未来的退休保障。进一步研究表明,行政编和事业编除了前者在收入和住房公积金方面有优势之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论文在理论上将关于阶层、权力与收入分配的研究推进到更具现实意义的编制层面,有助于从根源上理解公共部门的收入差距;在实践上解释了人们对编制的追逐以及“合同工”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机构编制和收入分配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钱先航,1985年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制度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建构》
  成果简介:《制度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建构》尝试进一步推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发展,通过对核心概念、方法论的重新考察和界定,构建一个多层级和多主体共同演化的分析机制和模型来描述制度演化,探讨制度演化过程中多层级的选择效应和创新效应。该项研究对于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进一步推动制度演化经济学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该研究对当前中国制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制度是经济系统中重要的“型”和“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伴随着制度的变革和演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行为主体首先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型”并非其各自显性的决策行为,而是支配其决策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企业家习惯的演化将促使企业组织惯例和治理结构的演化,而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将使有更高适应度的惯例、制度得以扩散,由此推及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互动。这意味着必须从多主体和多层级制度演化的视角,理解经济系统的转型升级,政府相关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复杂性,并给转型升级留有适当的演进时间。制度演化比技术演化更加复杂,更具有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效应,必须更加重视制度改革。
  作者:黄凯南,1979年生,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获奖成果:论文《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经验辨识》
  成果简介:《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经验辨识》首次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系统揭示了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实现机制,从而对经典的“斯密—杨格”定理进行了补充,并从经济学视角回答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根源所在。研究发现:无论是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市场分割都能基于较高的产业同构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就意味着不同条件下的市场分割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截然不同,因此论文将“生产法”和“价格法”有机结合以得到更加科学的市场分割样本,并通过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发现,每个省至少拥有一个产业替代程度较高的竞争对手,由此造成的市场分割较为稳定且可能与腐败密切相关,并且市场分割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以产业同构为媒介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开放程度和经济周期。所以降低区域间产业同构是消除分割,实现市场一体化的唯一有效途径。
  作者:付强,1984年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版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