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倾向于快节奏的短视频,连看电视都要开2倍速甚至3倍速看,很显然人们已渐渐没有耐心进行对文字与语言的品读。毫不避讳地说,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但《边城》是我愿意反复去品读的作品,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第一次读时体会大多是流于表面,最在意的是翠翠的爱情走向;再一次读关心的是茶峒的淳朴民风和在爱情下蕴含的更多的人性。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曾在《明报月刊》中透露,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曾被视为最有机会获得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但由于沈从文先生刚离世不久,而诺奖不能被授予离世的作家,沈先生即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大遗憾。
沈从文先生在序中写到,“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我想,这便是《边城》出现的原因吧……
沈先生对文字的造诣真真是令人钦佩、叹服。小说开篇沈从文先生对茶峒的描写,使茶峒如桃源般的景色跃然纸上。“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小溪、江河里流淌着的是翠翠和祖父的生计,是茶峒人民赖以生存的民生。
沈从文先生在小说里淡化了生活的痛苦,有的是祖父不要渡河的人多给的钱,有的是乡民间互帮互助的的热情,有的是天保与傩送两兄弟的谦让、重情。没有鸡毛蒜皮的拉扯,所以小说全文读下来让人很舒服。翠翠与傩送斗嘴时,我当时就想翠翠可真可爱啊。天真烂漫,纯情美丽,这样属于少女的人格,惹人怜爱!看到翠翠“梦”到又软又缠绵的歌声,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我的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觉得翠翠与二老是如此的相配。当翠翠在问祖父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滩时,其实翠翠的心迹已经很明显了。但可惜的是,正如文中所说,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翠翠的爱情结局很大一部分受到了翠翠的性格影响。翠翠对于爱情还很懵懂,她不明白爱意如何表达,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所向。这或许是从小缺少母爱造成的,即使祖父对翠翠的关心无微不至,但却并不完整。
小说后面天保死去后,傩送说祖父已 老的弯弯曲曲时,我的心都要碎了。因为,祖父对翠翠来说是一切。而祖父丧女丧妻,他的一切也是翠翠。祖孙之间紧密真诚的情感至今仍让我感动不已。各种误会造成了翠翠的爱情的曲折,注意我用的是“曲折”,而不是悲剧。因为小说结尾说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先生将小说的结局神秘化,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读者的心中都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这样的留白,也是本书的一个妙处。
我对《边城》的认识尚且浅薄,剩下的认识便留给我的下一次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