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师范大学 - 《河北师大报》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雪  冯  张占飞    
2011-04-25     浏览(182)     (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走进了大学校园。它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息息相关,成为大学生获取生活、学习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网络安全问题。如何避免大学生不受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的现象很普遍,但是还有部分大学生会在公共场所使用计算机或者上网,加之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也不够到位,这些都为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会收到病毒邮件,这些病毒邮件会通过打开阅读攻击电脑造成信息的丢失;或者收到以“中奖”等名义为诱饵的诈骗信息,它们利用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实施诈骗活动。
  其次,在公共场所上网结束后,很少一部分大学生会检查自己是否已经成功退出登陆过的网站或者使用过的应用程序 (如购物网站、QQ等)。这些网站和程序包含着重要的个人信息,一旦被窃取或者泄露,后果是不言而喻的。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养成及时查杀在公共场所使用过的U盘或者移动硬盘的习惯,从而导致病毒的侵入和信息的丢失。
  再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的时期,其社会经验还不丰富,在处理很多事情上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充斥着许多“黄赌毒”等垃圾信息,面对这些有害信息,在价值判断上还不是很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误入迷途。这对大学生人生的走向也是极为不利的。
  针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等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要加强学校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高校开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学校应将网络安全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遇到问题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人身侵害和财产损失。
  其次,要发挥学校各种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容易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内氛围。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校内的各种舆论渠道进行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校报、校内广播、校内网站、宣传栏等传播手段、舆论工具进行安全宣传;通过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的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进行安全教育。这些潜移默化、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了网络安全的教育和宣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加强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的安全管理。学校在进行网络安全宣传和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的管理,通过防火墙技术、网络加密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提高校内网络安全系数,维护校内网络安全;同时学校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对校内机房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最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校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引导的同时,大学生还要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认真识别网络上虚假的、有害的信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合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另外,大学生活自由度相对较大,大学生更要培养和锻炼自身的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宜过度迷恋网络,更不能“上网成瘾”,以免影响身心发展和耽误学业。
  学校网络安全环境的创造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形成,是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学校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网络安全责任意识,要“知法、懂法、守法”,不仅不做破坏网络安全的事,还要依法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创造安全、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