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潮起珠江,创新和发展的浪潮如同时代翻涌的波涛。作为特区大学,深圳大学40年的发展在融汇敢为人先、勇毅前行的特区精神时,也映照出包容并蓄、开放创新的湾区风貌。深圳大学法学院与学校同心同向,贡献法学力量。新的发展阶段,“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法学院”被明确写入党中央和深圳市委相关文件,学院的发展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上下团结一致、奋发进取,共同推进深圳大学高水平法学院建设。
栉风沐雨砥砺行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奋进。深圳大学法学院(前身法律系)始建于1983年,与深圳大学同步创办,是国内较早设立的法学类院系之一,也是深圳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法学院现已获得法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1年以来,深圳大学法学院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学院整体搬迁到丽湖校区,优厚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学院的快速崛起夯实硬件基础;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法学院专门制定“一院一策”实施方案,为学院未来建设绘制了新蓝图。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法学院”。
深圳大学法学院的学科和学术平台建设发展迅猛。2009年成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指导在高校设立的第一个基本法研究基地;2011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设立“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2015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与深圳大学合办共建“深圳经济特区立法研究中心”;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在深圳大学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广东)基地”;2019年成立“深圳大学创新发展法治研究院”并认定为广东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2020年深圳大学与深圳市纪委、深圳市司法局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合规研究基地“深圳大学合规研究院”;2022年“深圳大学市域社会治理法治研究院”成立。
现有在编在岗人员101人,专职教师74人,其中教授25人(含全职特聘教授6人)、副教授31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82人。师资队伍中94%以上拥有博士学位,40%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深圳大学法学院先后产生2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位广东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另有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1人,中国法学会各类研究会副会长4人,有4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专家顾问。
近五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0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十四五以来,法学院教师公开发表《中国法学》1篇,法学类CSSCI期刊论文21篇,SSCI期刊论文1篇,专著8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8项,获得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近10份,获得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
滋兰树蕙桃李盛
深圳大学法学院以“德法兼修、为国育才”为目标,秉承“明德、尚法、求道”的院训,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新模式,积极推动与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各区法院、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及各区检察院、深圳市监察委员会及各区监委、南山区司法局、光明新区司法局、全国一流律师事务所以及中兴通讯、华为、腾讯、大族等知名企业的合作,聘请一批稳定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形成法学院与实务部门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教学成效显著。
学科建设方面,深圳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优势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排名全国第44名、广东省第2名。软科2022年最好学科排名中,法学排全国第43名, 排名层次居前21%。法学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其中法学院《商法学》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深圳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充分围绕深圳需求,形成宪法和基本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等二级优势学科。目前学术型硕士学位在法学一级学科门类中招生,涵盖8个学科专业方向。专业硕士学位包括全日制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全日制法律(非法学)(含合规研究院产教融合项目),以及非全日制法律(法学)三大类别对外招生。
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毕业学生逾万人,数量庞大的优秀校友纷纷在政府、司法、金融、学界、律师等各行业中精彩涌现,为社会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1800人。2021年深圳大学法学院制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启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启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培养特色。深圳大学与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广东炜衡律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打造菁英律师实验班。特色班采用全新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试点,力争形成法律人才培养可推广复制的深圳经验,并联合打造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基地。近5年来,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880多人,考取北大、人大等名校博士近30人,招收培养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外国博士、硕士留学生14人。同时与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联合培养,两年到香港交流的学生已超20人。成功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项目建设单位(全国共20家),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开展协同育人,2023年完成首届招生。与深圳纪委、司法局等合作,设立合规方向法律硕士,协同培养企业涉外合规人才。
学科竞赛方面,获得第十五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IHL)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获ICC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2022年ICC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二等奖;2023年ICC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赛全国一等奖;全国第八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冠军,第二十一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二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企鹅杯”网络法学模拟法庭大赛三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
就业深造方面,为知名对口就业单位输送大量人才,法学专业毕业生可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岗位上从事司法实践或法律服务工作,还可以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就业面广,就业前景良好。往届毕业生深造院校包括美国纽约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大学等。
四秩献礼庆芳华
克明峻德,四秩弦歌不辍;格物致知,四十载铸就辉煌。校庆期间,法学院围绕“三自四秩,逐梦一流”主题,在法学院师生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法学院师生和校友的风采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校庆期间,法学院得到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北京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和广东炜衡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慷慨捐赠。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捐赠100万元,广东炜衡律师事务所捐赠120万元用于设立法学院菁英律师实验班,旨在培养更多优秀法律人才;北京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捐赠100万元,用于资助法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广东梦海律师事务所捐赠20万元现金和价值20万元的物资,用于学院建设与发展。此外,校友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馈母校,柯云宗校友父母捐赠12.18万元,设立了“柯云宗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北京道可特(深圳)律师事务所向淑娴律师捐赠了20万元,设立“向淑娴德法兼修助学金”等。至今已有400余万元捐赠款项,用于支持深圳大学法学院40周年院庆、助力深圳大学高水平法学院建设。
法学院积极开展文体联谊活动,举办足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等多个项目。通过校友和在校师生的联谊比赛,加强校友与学院的联系,展现法学院师生校友的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学院开展“40年40人40件实事”四十周年校庆校友采访活动。已采访学院历任院长、退休教师和在校教师、校友共计25人。通过回顾法学院四十年的历程,以及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法学院师生传承和发扬法学院的优良传统,为法学事业的进步不懈努力。
为促进学术交流和校友联系,配合开展“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千场学术活动系列讲座”和法学院校友论坛。法学院2023年已经举办30余场学术讲座,成功举办”法学学术批评与学术评论模式“创新论坛,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座谈会等多场高端学术会议。金秋九月,恰逢深圳大学建校四十周年之际,法学院积极联动各届校友,正在紧锣密鼓,全力推进第三届校友会换届的各项工作。
奋楫扬帆启新程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回顾过去,法学院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展望未来,法学院信心满满,蓄势待发。未来深圳大学法学院将强力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扩大国际国内交往的渠道,为建设高水平法学院奠定坚实基础,不负师生和校友的期望!
□通讯员 法学院 林济霖 宋旭光 付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