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沈阳铁道报 - 沈阳铁道报

刘晓晨: 精检细修保安全

2020-03-27     浏览(314)     (0)

3月23日凌晨,沈丹客运专线本溪站内,几盏头灯如萤火虫般在夜色中闪动。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本溪高铁信号工区工长刘晓晨带领6名职工,利用夜间“天窗”时间,对高铁信号设备开展全面“体检” 。

列车运行依靠信号指引,因此,高铁信号设备被称为列车运行的“眼睛” 。为保证信号设备运行平稳,动车组列车安全正点,刘晓晨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高铁线路上忙碌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道岔能不能正常扳动,信号灯能不能正常使用,轨道电路电流是否存在异常波动……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列车正常运行。每晚对信号设备进行精检细修,是保证高铁动车安全畅通的前提。 ”刘晓晨手拎着30多斤重的工具包,边走边气喘吁吁地说。

为 准 时 完 成 作 业 , 他 们 加 快 脚步,2公里远的作业点只花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刘晓晨迅速打开转辙机

机箱,小心翼翼地测量电器参数。

动 车 运 行 会 引 起 设 备 的 数 据 变动,转辙机箱内的温度、湿度变化也会给设备正常运转带来影响。道岔精调是信号工每日的“必修课” 。刘晓晨和工友们要趁着深夜高铁停止运行间隙,用尺子测量道岔开程、锁闭量、密贴、道岔缺口等数据,并人工将这些变动清零。

“1毫米的误差对于高铁而言,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给安全留下重大隐患。 ”刘晓晨大声提醒身旁的作业人员。夜色中忙碌的职工被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感染,大家认真检修着信号设备。

作业中, 刘晓晨几乎全程猫着腰在道岔上前进, 检修信号机、 调试轨道电路、 试验道岔转辙机动作转换……动作娴熟,且严格执行作业标准。

“不弯腰就没法仔细确认细节,列车行进的安全就没有保障。 ”刘晓晨说。一个“天窗”下来,他和作业人

员需要复紧螺栓500余个,扳动道岔200余次,重复弯腰起身的动作近2000次,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但当“天窗修”命令下达时,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雨雪交加,他们的身影总是准时在夜幕中出现,从不缺席。

经过一夜奋战,刘晓晨和他的工友们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收拾完毕坐上返回驻地的汽车已是凌晨5点钟。此时,天已渐渐转亮……

这一晚,刘晓晨步行6公里,完成了110台转辙机的调试、54台应答器的检修,以及35处轨道电路的检查测试。

疫 情 期 间 , 刘 晓 晨 开 启 “ 白 加黑”连轴转的工作模式。夜间作业后他经常仅睡几个小时,就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坚守抗疫一线。为职工发放口罩,背着装有20公斤重消毒液的喷雾器,仔细喷洒工区每一个角落……“我多干点,就更加保障了职工们身体健康。 ”刘晓晨说。

“刘晓晨是我们的工长,但更像朋 友 和 家 人。 ”工区职工景声辉开心地说。

刘晓晨的妻子陈丽也是铁路职工,两人的工作地点虽然很近,却很少相见。今年春节假期,刘晓晨一直在岗位值班,没能和家人好好吃上一顿年夜饭。“爸爸的心思都在工作上,他爱铁路,不爱宝宝。 ”刘晓晨的女儿抱怨他。自疫情发生以来,女儿只在视频里见过爸爸、妈妈。

农历正月初二,刘晓晨和妻子商量,将孩子送到了凤城的姥姥家,一家三口至今没再见过面,平时也只能通过微信视频嘘寒问暖。“爸爸我想你了,爸爸加油!我等你回来接我。 ”刘晓晨利用夜间“天窗”前休息时间打开微信,收到了女儿发来的视频,脸上浮现出慈爱的笑容,更加坚定了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的决心。

(武晓芸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