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起来! 不要睡! ”凌晨 12 点,来自李佳琦直播间的一声大吼,瞬间从耳机直穿耳道,震碎了冯筠芮进入梦乡的渴望。 从晚上九点到现在,她已经坚持了四个小时。 抬起昏昏欲睡的眼皮,寝室一片黑暗,唯有手机屏幕闪着微弱的光。 屏幕里狂欢的气氛与寂静无声的寝室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瞬间竟让人感觉身处两个世界。四个小时的时间,从势在必得抢优惠券的激情到瞌睡漫天的困倦。这样的场景,已经侵占了冯筠芮几个夜晚。
11 日 0 点 30 分,来自新浪新闻数据显示,仅天猫“双 11”销售额突破 3723 亿, 订单峰值达到 58.3 万笔/秒。 每年如期而至的购物节, 每年攀升的销售数据无一不显示人们对这场全民购物狂欢季的关注和参与。 时至今日,大学生也成为了“双 11”消费的主力军。
据学校菜鸟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双 11”期间菜鸟驿站一天需要接收十辆大型货车的包裹。 不仅收快递的数量增多,寄快递的数量较去年也有一定的增加。 来自孟加拉国的经济管理学院留学生小雷在驿站做兼职。他表示,因为“双 11”,驿站包裹不断地增多,驿站工作人员的每天工作时长从八小时延长至十一小时, 足足增加了三个小时的工作量, 而这种异常忙碌工作状态一般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
11 月 11 日当天, 大学生通讯社对学校 2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近九成学生参与“双 11”网购,其中女性消费者占绝大多数,约为 87%。 62%的受访者表示早在 11 日之前,就已经关注和参与此次活动。 “两周之前,我已经在关注各种商铺的折扣,为“双 11”这天做了许多准备。”传媒学院 19 级学生郑煜说。
自从各大平台启动“双 11”预热以来,学生们也纷纷被各种预售、定金、满减红包等营销手段吸引,不少人将自己的购物车添至“爆满”,不少人甚至提前下单。 调查显示,在“双 11”期间,37%的受访者要取快递 3-5 个,25%的受访者要取 5-10 个快递。
“我想买的东西挺多,一直都囤在‘双 11’来买了。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然说。 65.45%的受访者认为在“双 11”期间商品价格的优惠力度大,买东西划算。 也有 47.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属于诱导性购买。传媒学院 19 级学生许蓝心说:“每年‘双 11’之前网上的美妆博主就疯狂地推荐好物,每每看到就会心动。 ”
在购物类型调查中,受访者购买的主要商品为衣物、护肤品,分别占 52%和 22%,购买学习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仅占不到 20%。 传媒学院 19 级学生张楠认为平时学习类产品折扣比衣物、护肤品更低,没必要在“双 11”刻意购买。 受访的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习与生活类的产品并不是他们关心的内容,很少列入“双 11”抢购计划。
我校学生在“双 11”中消费是否理性,购买的商品是否为自己真正需要的呢?调查显示, 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双 11”期间属于理性消费。汉语言文学专业 19 级学生李欢表示自己“双 11”所买的东西都是现下需要的,并且对所购买的物品满意度超过九成。 但也有超过2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是一时头脑发热。 教育科学学院 19 级学生王晋蜀说:“有很多买了的东西都不是我急着需要的, 但由于网络上很多人的推荐,我还是会忍不住去买。 这些东西买回来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眼花缭乱的优惠宣传和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各大平台联动推荐加持下,“买买买”和“无脑下单”已经成为不再稀奇的行为。
另外,从去年的“盖楼”到今年的“养猫”,又或是蹲点在带货主播的直播间抢优惠券,各种新奇且花哨的方式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深夜计算如何使用优惠券, 绞尽脑汁让自己拥有的优惠力度最大化,已经是大家在准备期间的家常便饭。 付定金、交尾款,让不少同学直呼太复杂。 而这些各式各样的“花样”也会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影响,45%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因为“双 11”的内容而分心,还有 65%的同学直言在晚上 12 点以后仍会在床上浏览淘宝。如何平衡好大学的学习生活与“双 11”购物需求,也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确认下单的兴奋劲儿过后,脑中的多巴胺渐渐散去,这个时候大家又都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事实———剁手一时爽,转眼吃土忙。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双 11”看起来是在为自己省钱,但其实仍是以另一种方式让自己花更多的钱。 超过 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双 11”的消费已经属于过度消费,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双11”过后生活费不够用,并且 83%的受访者反映自己在此次购物后会欠款 100-200 元不等。 网安学院杨磊:“今年我买了一双限量版球鞋后就花光了生活费,现在靠借钱来维持日常生活。 ”
有同学表示,即使在“双 11”过度消费,也可以在网上借贷平台借钱,以解燃眉之急。 超前消费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习惯消费理念,而花呗、京东白条等一系列借钱平台给了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放大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欲望,从“月光族”转变“月欠族”。 对此,传媒学院广电专业王倩说:“对于大学生来说,没有节制的超额消费,很容易给自己带来许多额外的负担和压力,易在网络借贷上落入不法分子陷阱,最好理性消费。 ”
关于 “双 11”学生购物行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蔡运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双 11’不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而是为了销售商品、促进消费而出现的。 如果学生有真实需求,选择在‘双 11’购买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也确实可以起到一定优化购物支出的作用。但是,如果盲目攀比和不理性消费就不可取了”。 蔡运花建议,大学生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规划实际需求,货比三家,切勿被“低价”蒙蔽双眼。
(大学生通讯社 袁子涵 刘栩含 李佟佟 胡静平 徐圆 谢肖淋 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