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水乡情,江左文采出评弹”。评弹从明末清初形成至今已逾三百多年历史,通过典雅的文学色彩、繁复的戏曲手面、韵味的唱腔念白以及细腻的心理描摹等方面不断雅化累进和俗化回归,逐步嬗变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地方民间说唱艺术。
评弹虽始于苏州,盛于上海,不过要论其历史渊源,常熟这座钟灵毓秀的古城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昔人肇嘉名,千古称琴川”。据《常熟遗文逸事》载,因先贤言偃笃行“弦歌之治”的风习,又因古时城内有流泉七脉由东向西而卧酷似琴上七弦,常熟亦名琴川,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吧。
常熟毗邻苏州和上海,相互间在地理上呈犬牙交错的状态,是享誉业界的评弹第二故乡。土生土长的老常熟们陶醉于茶余饭后在前尘后世的意绪流波里,寻获哪怕只是片刻的安逸和闲适。这一“中国最美的声音”,与江南独有的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一样,浸淫了时间与空间的沧桑,承载了虞山文化的知觉与体悟,早已悄悄融入人们的血脉里,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和记忆符号。
前世
江南为橘,江北为枳。评弹之所以能够在这方软水温土勃然兴盛,依托的就是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有着3000年文明史和1700年建城史,这里自仲雍言偃以降,文脉流香,风雅深秀,1264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一寸无不浸润着“灵萃勾吴”、“道启东南”的江南文化的滋养,琴、棋、书、画皆名家辈出,自成一派,令全国同类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宋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日渐南移,繁荣的商品经济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又使得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常熟人在这片江南福地上积累起令人称羡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这种闲适宁谧的生活环境也销蚀了百姓的危机感,淡化了忧患意识,孕育出小富即安的处世哲学,在审美情趣上逐渐呈现出雅俗交融的特征,也促使评弹这一文化消费能得风气之先。
一般认为,评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柳敬亭,就是这位评话祖师也曾数度来虞表演《三国》《岳传》《隋唐》等经典书目,还特意赴“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钱谦益府上作客献艺。钱老对柳先生倍加推崇,两人私交甚笃,在其失意落魄之时,更是不遗余力奔走呼号,作《为柳敬亭墓葬地疏》,
力赞其为“今之优孟”。
自清乾隆年间起,受到士大夫文化日渐衰落的影响,珠落玉盘般的清雅曲调已从达官显贵的堂会,走入既卖茶又说书的茶馆书场,即便是贩夫走卒也能借此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与人生的基本经验。城区的湖园(一壶春)、仪凤(壶中天)、长兴(爱吾庐),梅李的龙园、畅园,浒浦的熙春、芝兰轩,支塘的龙泉,吴市的雅园等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书场。据《常熟茶馆史话》载,鼎盛时期,常熟共有一百七十来家书场,在城厢内外、商市中心和水陆码头星罗棋布,而当时苏州书场总数才23家。
常熟能够成为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书码头”,除了书场的繁荣度和知名度在周边区域均首屈一指以外,更重要的是常熟老耳朵(资深听客)甚多,可算是评弹大本营。不论是名家大腕,亦或是后起之秀,一直对这个码头青眼有加。他们纷至沓来,乐于在此借助演出实践,磨练书艺成长,业内素有“没有闯过常熟码头不算响档”的说法。即便是清代评弹“后四家”之首的马如飞也曾在咸丰十年(1860)到常熟观弄弹唱《珍珠塔》,还依据当地民风民俗,即兴创作出《支塘风景歌》《常熟乡镇名》等开篇。评话名家张鸿声在《书坛见闻录》一文中,道出了几分情由:“初出道的小道众,最好先走常熟角码头,次者浙江码头,或者苏乡码头……常熟角码头听书的人比较认真”。
评弹虽起于勾栏瓦肆,但得益于这一畦文化沃土而丰泽润灵。常熟自古是学道名邦,不少文人贤达饱经仕途险恶,弃官归隐,寄情于山水笔墨间,发抒心中的郁结。常熟文学的第二个巅峰时期,恰好就是在明清至民国,在散文、小说、戏剧等各领域灿若星河,涌现了诸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的《孽海花》、杂剧《玉环缘》《鹤归来》、昆曲《红梨记》等一大批名作以及精于音律的明末曲家徐复祚、丘园等名家,无形中评弹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文学创作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为评弹艺术在常熟地区的发展和流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出于斯乡斯民的民俗认同和历史记忆,这些本土评弹作家描绘起琐碎的市井生相来格外绘形传神,总是能有心犀相通的熨帖之感,在唱腔的设计上也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江南文化特有的慢细软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邑名儒徐枕亚,曾以鸳鸯蝴蝶派奠基人的身份留名文坛,他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合了言情与传奇成分,先后创编有《杜十娘》《钱秀才》《陈圆圆》等多部保留书目。另一位鸳鸯蝴蝶派奇才平襟亚著有弹词唱本多种,尤其是在1926年为光裕公所成立150周年勒石树碑,题写《光裕社同人建立纪念幢序》。弹词演员朱兰庵根据该派作家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一炮而红,奉为经典之作。
评弹的语言载体主要是苏州方言,但常熟方言的干净利落对于说好苏州方言大有裨益。同时苏州评弹也大胆吸收了山歌(吴歌)、宣卷等常熟小调的精髓和琴川清流曲水的灵韵,借鉴了同属吴语区的常熟方言里的俚语噱头、插科打诨等艺术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塑造了娘姨、管家婆等不少耳熟能详的脸谱化角色。如弹词艺术家蒋云仙在长篇弹词《啼笑因缘》中,运用常熟方言塑造的王妈一角就惟妙惟肖,堪称一绝。
常熟评弹的异彩纷呈表现在经典书目的继承创新和流派唱腔的兼收并蓄,涌现了远
至明末女性演员的鼻祖丐户草头娘、清嘉庆咸丰年独创《三笑》的马秀英、民国后期擅说《张文祥刺马》的潘伯英等名家翘楚,近有明快豪放的琴调(朱雪琴)、飘逸恬静的新魏调(魏含英)、婉转绵软的侯调(侯莉君)、行云流水的小飞调(薛小飞)和顿挫有致的祥调(朱耀祥)等流派以及女弹词唱腔的源头活水“虞调”。家传也是常熟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一大优良传统,评弹世家层出不穷,如《金枪传》的金洪亮家、《西厢》的朱寄庵家、《三笑》的顾雅庭家和《珍珠塔》的杨鹤亭家等。此外,也是娥、张鸿声、陈希安、王季臣、蒋云仙、张翼良、饶一尘、钟月樵、赵开生、江文兰、华士亭、孙淑英、程振秋等常熟籍响档承前继后,蜚声书坛,足迹几乎遍及江浙沪绝大多数评弹团。】
今生
随着事业的繁荣发展,评弹演出和经营的模式也开始逐步从个体分散向由评弹团主导的集体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的评弹界最早成立的行业自律机构光裕社,在民国期间实际由“三大牲”响档之一的常熟弹词名家杨月槎主持。民国元年,评弹行会组织的另一支重要流脉润余社由常熟人沈莲舫、谢少泉在上海成立。而常熟评弹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行会组织其实应该回溯到民国5年至7年间,由沈耀祥、蒋心田等人在石梅成立的萃和社,自此常熟评弹的专业组织架构体系初具雏形。
建国后,经常熟市委宣传部和市府文化科牵线搭桥,在上海市新民评弹实验第五组(上海市评弹改进协会实验第五组)的基础上,1956年10月1日评弹界第三个评弹团———常熟市评弹团正式成立。首任团长由弹词名家魏含英领衔,建团初期就汇集了钟月樵、侯莉君、谢毓菁、唐骏麒、薛惠萍、徐琴芳等一大批实力演员,由于阵容强大,在业界有与上海评弹团、苏州评弹团“鼎足而立”的赞誉。常熟市评弹团在传承经典长篇的同时,尤其擅长植根本土文化,挖掘新鲜素材。常熟团创作演出的第一个中篇作品《双喜临门》,就是反映当时国内正在掀起的公私合营改造热潮。
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隔阂,评弹流传的范围长期局限在江南,而真正让全国人民领略到这门艺术的非凡魅力,是因为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1958年,年仅23岁的常熟籍弹词艺人赵开生大胆尝试为这首毛泽东词谱曲。1961年1月,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合唱团联合举行音乐会,苏州评弹这一江南曲艺首次与西洋交响乐结合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从此《蝶恋花·答李淑一》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1963年12月,常熟团蒋君豪、钟月樵等演员应邀赴京公演。中篇《梅塘姑娘》和短篇《探女》等优秀书目奠定了常熟评弹在曲艺界的重要地位。
文革期间,受到“斩尾巴”运动的影响,常熟评弹团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常熟评弹团虽然在1977年恢复了建制,但日渐萎缩,专业演员已不足十人,事业发展陷入低谷。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熟评弹团适时抓住机遇,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从地域文化的沉积对群体心态和价值取向的默化入手,聚焦社会小人物丰富而驳杂的生命情态,使新编书目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
提升。特别是由本土著名作家金曾豪和常熟团名誉团长陆建华联手创作的《千里寻宝》《田阿桐》《招牌菜》等多个短篇弹词分别在2004年、2008年和2014年三度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陆建华和张国灿联手创作的短篇弹词《育种人》、霍进芳和陈伟春的短篇评话《火烧富春山居图》分获江苏曲艺最高奖芦花奖文学奖,陆建华和陶玉霖的短篇弹词《绣锦旗》获江苏省优秀曲艺作品二等奖和大运河流域曲艺展演金奖。
2013年,在全国曲艺、木偶剧及皮影戏优秀剧目扶持评审中,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蒋巷村书记常德盛先进事迹为原型创编的短篇弹词《千里寻宝》成功入围再获殊荣。2014年4月,改编后的评弹微电影《千里寻宝》在常熟评弹艺术馆正式首映,这是传统曲艺形式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国内也属首创。
随着泛娱乐化倾向进一步加深,在周边红极一时的电视书场节目不得不黯然离场的大背景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建华却不甘评弹艺术随波逐流,选择在退而不休中发挥光和热。2016年2月22日,富于本土特色的电视书场《琴川书苑》正式开播,评弹艺术传承再添新阵地。常熟广电总台《琴川书苑》也得以与苏州广电总台《苏州电视书场》和上海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的《电视书苑》并立,正式实现了评弹书场在电视荧屏上“三足鼎立”的可喜局面。而常熟人民广播电台传统特色栏目《广播书场》开播50多年来弦歌不辍,是目前屈指可数仍能坚持定期播送评弹长篇的县级电台。杨子江、濮建东等颇具人气的艺人都曾经在此留下过《潘汉年与上海滩》等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有声资料。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不再是评弹表演技艺传播的一枝独秀,网络媒体和短视频等新媒体成为了并蒂绽放在常熟评弹艺术百花园里的两朵金花。2000年9月,常熟电台原副台长郁乃舜创办了国内评弹界第一家专业网站———中国评弹网,成为广大曲艺爱好者弘扬和保护评弹艺术的重要交流平台。而庚子新春,一场突然其来的严峻疫情让传统舞台演出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新生代演员们却借助直播间和云平台实现逆势突围,从茶馆书场、电视书场转战网络书场,让这门国宝级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冯叔君曾经说过,最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居住在保护个人自由、鼓励多样性、提供丰富文化机遇的地方。一个希望吸引创新者的城市,必须提供能够培育新理念、催生创新的肥沃土壤。正因为市镇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引导,评弹从业人员以及各界人士的关心呵护,江南文化的记忆符号才得以蜕变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城市格局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尚能留有一席之地。
2005年10月25日,常熟市委市政府投资万元建造的常熟评弹艺术馆正式开馆迎客。2022年,历经八个多月的升级改造工程后,这座位于古城区的虞山书场继续让评弹这门语言艺术在活态传承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文化之要义,在于传播与交流。走在江苏“两个率先”前列的常熟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努力。一方面,通过搭建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等多种形式的平台,使基层群众文化能真正活跃起来。2002年起,
常熟已连续举办四届江苏省曲艺节以及江南曲艺大赛、江苏文华奖曲艺大赛、评弹名家演唱会等重大文化活动。2006年,常熟成为江苏省曲艺节永久落户地。惠民四季会书作为常熟评弹的特色文化品牌已愈发成熟。自2014年开始,常熟梅李镇已连续举办三届“龙园杯·孝爱梅李”江浙沪评弹名票大赛。在2015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上,由常熟票友表演的弹词开篇《我的家乡在苏州》作为苏州地区唯一一个节目成功入围最终的电视版春晚。毋庸置疑,2008年常熟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全省首个“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和实至名归的。
另一方面,常熟评弹团通过举办评弹专场等方式创造条件走出去,不断扩大常熟评弹艺术的美誉度。2005年6月,正值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常熟评弹团在京举办“江苏省常熟市评弹团晋京学术交流展演”,陆建华、华一芳、钱燕等演员以及常熟籍评弹艺术家赵开生汇报展示,这是时隔四十多年后常熟评弹团再度晋京演出。2007年4月26日至28日,常熟市评弹团又应邀赴港举办“中国评弹名家演唱会”,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专程前往祝贺。2015年4月19日,常熟评弹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专场演出。这也是30年来常熟评弹团首次整团在上海地区献演,当日盛况空前,正可谓一票难求。
余言
评弹是常熟的一个重量级文化符号,从中折射出的江南人文精神和民风民俗的丰富遗存可圈可点。常熟在评弹流韵三百余年的历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或许绝大多数虞城百姓未必能够说得清楚,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常熟人对这门传统艺术抱有本能的自豪感。
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指出,物质文化变化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变化速度,就会产生文化不同步的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与整合,由于机制转换和利益调整,原有主导的价值观念加速失效,但新的价值观念尚未成型,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处于多样的、复杂的嬗变过程中。当人们已不愿为慢条斯理精细艺术付出时间代价的时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一般意义上的大声疾呼恐怕收效甚微。
评弹毕竟是活态的文化,对于评弹的保护传承,不能仅止于技艺的简单模仿,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对于人性的观照尺度与精神生活的超越价值,或许这才是艺术的真正内涵。
正如《常熟评弹艺术馆简介》中说的那样,常熟之于评弹有“源”与“流”的关系,有“根”与“叶”的关系。这些评弹艺术长河里泛起的微微波澜,记录下他们闪光的足迹,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常熟评弹人的智慧和心血,足以让吾辈晚生末学对千年古城留存的这一文化瑰宝心生景仰与敬畏。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文化自觉的想象空间,但唯有把文化软实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才能真正让评弹艺术在常熟源远流长。
(作者为常熟开放大学副教授,国家语委常熟方言发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