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报》

在益科星蓝马甲穿脱之间

作者:罗金玉    
2025-04-22     浏览(16)     (0)

穿上蓝马甲的第一天,我们这群科技志愿服务队的新手还有些手足无措,但已经决定开始做些实事。会议室里,“教老年人视频剪辑”的提议在众人的讨论中应运而生。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投影屏上,而眼前却铺展着重重困难:如何避免让科技教学变成单向灌输?怎样在有限课时内建立可持续的学习支持系统?志愿者培训该侧重哪些技能?直到某位队员翻出山区青年为老人拍照的报道,画面里褶皱与笑容交织,那强烈的感染力让团队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大家不再纠结于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方案,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团队成员们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第一版方案。

最初的教学现场,穿着益科星蓝色志愿服的志愿者们分散坐在十几位银发学员的身旁,全神贯注地关注着学员们的动作,随时准备答疑解惑。一切从下载剪映、认识剪映的功能开始。课程结束后,学员们陆陆续续在微信群发送剪辑作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及真诚地对我们这些志愿者表达感谢。

当志愿者们再次穿上蓝色马甲、带着升级版课件重返教室时,学员们的表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第一排那位穿着碎花衬衫、扎着两个可爱小辫子的婆婆总是抢先一步划动时间轴,自信满满地说:“姑娘你看,这段转场是不是该加个渐隐特效?”她熟练地运用着视频剪辑技巧,将团队原本准备下周教学的画中画功能用得行云流水。

婆婆指了指桌面上的剪映使用手册,兴奋地说:“我回去之后就翻你们给的使用小手册,有什么不懂的就翻,慢慢学,做得不对就多做几遍!”

我不禁有些惭愧,一直以来对老人存在刻板印象,以为老人们会是科技绝缘体,难以掌握复杂的视频剪辑技术。然而,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出色的学习能力让我大为改观,也让我惊叹不已。

到第一期“科技剪影”课程结束时,老人们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各种剪辑技巧,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情感融入其中,更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而当我们看到学员们记录志愿者身影的vlog时,内心满是感动:“一直以来都在记录叔叔阿姨们,没想到我们自己也在被悄悄记录着啊!”

这场跨越数字鸿沟的实践,让我们理解了展乔老师常说的“科技的温度”。这种温度,正需要从单一群体辐射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于是,服务队开始为“三课一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在“逐梦航天”的月球车组装中点燃宇宙梦想,在“与谜同行”的灯谜里破译科学密码,在“智创未来”展台前与儿童共探AI潜能……累计开展的18场活动覆盖了“一老一小”群体,实现了科技教育、传播与创新的闭环赋能。

当我们翻开服务队的年度总结报告,数据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瞬间:用手指着逐字阅读使用手册的阿婆,坚持每周前来参加科学实验的中学生,抱着孩子来听科普讲座的年轻妈妈……这些鲜活的触点仍在跳动,最终凝结成25446次关注量、3000余名直接参与者的社会影响,也让我们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等多项殊荣。

在全民科普和科技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我们益科星科技志愿服务队并未止步于已有的成绩。穿上蓝马甲,我们肩负的是责任;脱下蓝马甲,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益科星的温度持续传递,用执着与热爱的光芒,点亮更多老人和孩子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生活。

拉链咬合蓝马甲的瞬间,金属齿牙总会轻轻夹住一缕头发,带来一丝细微的刺痛。这刺痛却让人感到踏实,仿佛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那些尚未被言说的感动,都在这穿脱的瞬间找到了归宿,又凝聚成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这条充满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持续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