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我们来到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的正文学校,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为线编织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我们来自汕头大学理学院 “与‘理’益启曙繁星”志愿服务队,带着对乡村孩子的关爱和对科学的热爱,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义教活动。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七彩课堂:用科学点亮孩子的好奇心
这次义教活动中,我们设计了20余门不同类型主题的课程,并开展了“红船精神”等7次精神谱系宣讲。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天教室里突然爆发出欢呼。走进一看发现是小林老师的水火箭实验正进行到高潮——他和助教们正带着孩子们用饮料瓶和打气筒现场组装火箭。组装完毕后大家一起来到教室外的空地,一个腼腆的小男孩颤抖着手跟着老师一起为火箭发射助力,“嗖”的一声,水火箭歪歪扭扭地冲上天空,溅起的水花淋湿了周围孩子们的校服,却换来满场欢呼:“林老师!再飞一次!”我想,小林老师反复尝试和调试时的狼狈,此刻已然化作了笑意和欣慰。此外,还有很多课程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乏欢声笑语,比如孩子们在《出道吧,小演员!》课程中变身西游记中的经典角色互动时和在《地貌探秘:走进地球的奇幻世界》课程中看到屏幕展示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等等。
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队员们总聚在空教室里复盘和试讲。集思广益时,有人建议“我觉得以这个方式来讲,低年级的孩子们更能接受……”,大家互相分享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如何讲得更好更有趣,教室里既有对待课堂的认真严肃,又有队员们时常传来的欢声笑语。二十多门课就这样越磨越亮。时隔多月,我仍然无法忘记孩子们看着自己制作的水火箭冲上天空时以及看到屏幕展示出来祖国大好河山时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对科学的喜爱与敬佩,也看到了我们努力的意义。
倾听陪伴:用耐心搭建心灵的桥梁
正文学校的孩子们很喜欢我们。每天晚饭后他们都会来到我们休息的教学楼楼下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趣事和苦恼。楼下常常被大家的欢声笑语包围,十分治愈。“姐姐你看!我捏了一个地球,送给你!”孩子们也会将课堂上发放的粘土捏成“地球”送给我们。孩子们还会从家里带零食到学校分享给我们一起吃,我也会到小卖铺买一些小零食跟她们分享,她们说“好东西就要一起分享”。最让我觉得温暖又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站在教室门口,一个小女孩问我叫什么名字,回答完的瞬间,门“咣当”一声被关上了。等我反应过来从门缝看往黑板,歪歪扭扭的“小简最美”四字在夕阳里闪着金光。在文艺汇演的那个下午,这个小女孩时不时回头看看我,临走前她在我耳边轻轻说道“谢谢你来这里,我会想你的,以后你还会回来吗?”那一刻,我突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更在于我们与他们星星般的眼睛平视的瞬间。所谓支教,是我们接住他们童心发出的光并给予他们希望。
从给予到收获:梦想在双向奔赴中生长
回到学校后,我常常翻看那些和孩子们的合影。朋友问我:“你觉得这几天到底改变了什么?”我打开相册里记录了孩子们高高举起的手以及孩子们认真学习制作水火箭的照片,说:“也许未来他们只记得曾经有一群大学生来过学校,但至少我们让他们知道,世界比他们想象的更大,可能性比他们以为的更多”支教让我重新理解了“教育”两个字的重量。它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孩子们教会了我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他们提问的勇气;真正的陪伴不是填补空白,而是让他们相信,无论身处何地,都有人为他们点亮一盏灯。如今,我还收藏着那个用粘土制成的“地球”。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孩子们满脸开心和蹦蹦跳跳的模样,想起正文学校晚上那片静谧的星空。那星空,无声中闪烁着微光,恰似教育的存在,也许我们无法让每一颗星星都闪耀,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发光的权利。如果有一天,那个捏造“地球”的孩子在社会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我想,那一定是七种颜色拼成的。
“与‘理’益启曙繁星”这个名字背后,是一群年轻人用爱和知识编织的七彩梦想。这群年轻人不仅有理学院的学生,还有千千万万个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我们的故事还将继续在乡村的田野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