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工程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报》

徐州工程学院:以信息化打造绿色节能校园

2019-03-10     浏览(203)     (0)

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注重节能理念和技术应用,通过FrontView5节能监管平台、预付费电系统等实现全时监控与远程控制,并建成能源监管平台,实现学校后勤服务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该校被评为多项荣誉,全校师生将担负起绿色低碳生活倡导者和先行者的职责。



  漫步徐州工程学院的新校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绿”。绿,不仅是指校园大面积的绿化覆盖,更体现在学校对节能理念的倡导和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校园,实至名归。
  早在2009年,徐州工程学院在徐州市东部开建新校区,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的构想也从那时起步。近年来,根据该校《“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 “保障条件建设工程”,打造现代智慧校园,整体设计、全面管理、深入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把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务、大系统的观念信息化、具体化,逐步总结出具有徐州工程学院特色的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偌大的校园,各个耗能节点能否实现全时监控与远程控制?
  徐州工程学院FrontView5节能监管平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平台把给水、热能、供电、路灯、空调控制、供暖应用等都纳入了监测范围,实现了对每一个节点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2009年8月,徐州工程学院预付费电系统投入使用。系统的主要管理功能通过Web5Server5完成,用户在任何联网的计算机上都可以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和管理操作。通过校园卡实现充电缴费,给用户带来便利。该校新校区建设的当年,给水管网监测系统和电能计量监控系统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上线运行后,改变了以往现场抄表的现状,同时避免了人情水人情电,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支出。通过热能监控管理系统,徐州工程学院可以看到交换热站的供暖实时状态。该校本着“集中监测,分散控制”的较为安全的管控原则,通过对控制参数灵活自由的进行设置,下发到各个终端控制器,使该换热站能够根据气候和实际供暖需求量进行供热,并通过参数图表来验证控制策略执行情况及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徐州工程学院变电所实时监管系统,主要包括变电所地图、供电系统图、参数运行图、当前报警、历史报警等功能。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整个校区变电所的分布情况。整个校区的变电所总分关系从供电系统图上,一目了然。应用了变电所参数管理系统后,学校在智慧能源监管中心对21座变电所参数进行时时监测,配合定期的巡检和应急抢修人员,即可确保变电所的正常运行,大大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学校的空调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全校118组中央空调和460台单体空调的智能管控;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校对学校的236盏路灯进行了有效的分时分路控制,在确保路面照度的同时,合理的降低照明能耗;水平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社会供水、区域供水和楼宇供水的三级动态监测,配合水计量系统数据,对地下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及时发现及时维修,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该校网上报修系统使用统一身份认证,师生可通过PC端、手机APP和微后勤平台等多种渠道快捷报修,维修工人可通过网上抢单随时维修。尤其是新版报修系统上线以来,年接受报修量达3.7万件次,在学期初维修量大的情况下,平均日维修接单量达三百多件次,维修人员能及时与报修人员信息互动,师生对此非常满意。在线报修系统是能源管理工作中计算机代替人工的典型体现。
  眼下,徐州工程学院建成了能源监管平台,预付费电系统、水电监管系统、水平衡管理系统、智能空调控制系统、智能路灯管控系统、智能热源管理系统、配电室无人值守系统等23个信息系统,实现学校后勤服务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五年来,以水电费为例,实现了“一升一降”,一升为水电回收升幅明显,由2014年140万元升至2018年551万元;一降为生均水电净支出逐年下降,由2014年400元降至2018年247元。以2017年9月份成立的智慧后勤服务中心为标志,该校基本形成“互联网+校园后勤”的新格局,在线率位居江苏省前列。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一站式”的后勤信息化服务管理模式。
  昔年荒芜的野地,如今俨然已是满目葱茏的信息化节能园区。徐州工程学院先后被评为中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领跑单位”、“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示范单位”;中国高校“校园节水·安全供水·智慧管理”样板示范校,江苏高校后勤节能先进单位等荣誉。全校师生将按照十三五既定的目标,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信息化打造绿色节能校园,提倡节能理念,通过多种措施保障节能效果,担负起绿色低碳生活倡导者和先行者的职责。
  (本文刊载于201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