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笑看苍穹显豪气 为我中华扬国威

——“航天英雄”杨利伟走进吉大激情报告纪实

作者:牟莎莎  王佳宁  学生记者    
2010-05-21     浏览(275)     (0)

吉林大学邀请杨利伟作报告,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过程,激励大学生努力为国家崛起而奋斗。杨利伟希望吉大的同学中有人能走进航天员队伍,并表示和大家共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学生们对航天员在其他领域选拔人才表示关心,展涛校长也回应了学生的问题。讲座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



校长展涛与杨利伟交谈




亓悦同学现场即兴为杨利伟献诗


杨利伟和我校国防生在一起


  “不畏艰苦年如日,神舟 凌云耀光辉。笑看苍穹显豪 气,为我中华扬国威!”这是我 校公共卫生学院大二学生亓 悦现场即兴献给 “航天英雄” 杨利伟的一首诗。5 月15 日, 在校长展涛的主持下,“航天 英雄”杨利伟走进我校东荣大 厦报告厅,为同学们作了一场 激情洋溢的报告。在短短2 个 小时的时间里,报告厅里掌声 不断,杨利伟为大家介绍了中 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知识,并且 通过自身的阅历和经验诠释 了载人航天精神和中华民族 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爱国主 义情怀。当日,学校党委副书 记兼副校长韩晓峰代表学校 聘请杨利伟为吉林大学大学 生人生指导教师。
  “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 业,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 荣,为了担负起航天员的神圣 使命,我宣誓:英勇无畏,无私 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 航天事业奋斗终生。”这是我 国航天员誓词的一部分,简短 的话语显示了中国航天员为 航天事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的决心。杨利伟在报告中生动 地介绍了航天员的选拔与训 练过程。“航天员这个职业是 以应用为目的,所以航天员对 于各个系统都要掌握,这就要 求通晓很多学科。”在航天员 的理论训练中需要学习50 多 门课程,这对于较为注重技术 训练的飞行员来说是很不适 应的,“当时所有人的桌子上 都放着一大杯茶,就是为了提 神。”由于航天员竞争激烈,定 期的考核更是使大家承受了 巨大的压力,“这样的考核不是 能否及格的问题,而是谁能考第 一的问题”;特殊的环境要求特 殊的训练,太空生活给人体带来 的主要影响是超重、噪音、震动 和失重问题,“我们在地面通过 离心机给人体加载,甚至过载, 这对航天员来说是负荷非常大 的训练。”在日常的过载训练中, 航天员们往往要承受8—8.5 个 G 的重力,这种训练过程是十分 艰难的,航天员的面部轮廓往往 会被拉伸变形,眼泪不由自主地 往外流。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每 一个航天员的左手都会握有一 个报警器,一旦按响训练将马上 终止。“但是在13 年的训练中, 没有一个航天员将报警器按响” “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爱 岗敬业的精神,一种爱国的精 神,一种奉献的精神”。
  中国航天员到俄罗斯交 流学习的时候,我们的航天员 在1 年的时间里要完成其他 国家航天员4 年的训练课程, 周末都在加班加点的学习。在 一次寒区生存训练中,航天员 在零下52° C 的酷寒条件下坚 持了3 天3 夜,并节省了一天 的口粮带回国内给专家研究。 支撑他们这么做的还是一种 爱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如 果没有这样种精神支撑,他们 也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航天员 为了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去 默默地承受。”
  “把我们的一切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作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他们基本都处于40 岁左右的 年龄,家中不光有年迈的老人 需要赡养,子女也大多处于中 高考阶段,这样他们不但要承 受身体和生理上的压力,还要 承受来自生活中的压力。13 年 全封闭的训练,周一至周五不 准回家,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 的考验。杨利伟回忆说,一次 他的爱人患了严重的肾病,每 个月都有10 天住在医院里, 那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 没人照顾。因为怕杨利伟产生 思想波动,领导特批让他在爱 人住院的这10 天中回家照顾 儿子。“每天10 点之前照顾儿 子,10 点之后用来学习”,有时 他外出训练执行任务,为了照 顾孩子,他的爱人往往无法在 医院完成治疗,只能将输液瓶 拿回家中输液。尽管如此,“两 年时间我没缺过一节课,也不 敢缺课,上课的都是各方面的 一线专家,根本没有补课的机 会。”当谈到他战友的时候,杨 利伟说:“在聂海胜执行航天 任务前,他的母亲由于脑溢血 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只能 卧床休养,聂海胜的弟弟对他 说‘哥,你放心地走吧,我们两 个一个尽忠,一个尽孝。’聂海 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执行 并出色地完成任务。”“刘伯明 的母亲去世后,他的家人担心 影响刘伯明的工作,都没有将 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他。”航 天员的家人给予了他们最大 的支持与鼓励,所以杨利伟在 和家人进行天地对话时动情 地说:“感谢你们给我的鼓励 和支持!”的确,没有家人的理 解和牺牲,航天员就无法顺利 完成祖国交给的神圣而又光 荣的任务。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
  2003 年10 月15 日9 时 整,中华民族见证这伟大的一 刻,中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期盼 终于梦圆 “神舟”。在临升空 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发射 现场为杨利伟壮行。“当我走 到舱口,回头和胡总书记挥手 告别时,从总书记的目光中我 看到了鼓励,还有一丝不安和 担心,总书记眼中含着泪光。” “当我走向飞船的时候,我的 步伐特别坚定。”这不仅源自 于对平时训练的信心,源自于 对航天工程科研队伍的信心, 更源自于他背后党和国家领 导人和全中国人民的支持。在 飞船即将升空的前几秒,一个 标准的军礼是他对祖国、对人 民全部的回答,这不仅表达了 他对首飞成功的决心,更加表 达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 限的感激与热爱。
  “我从太空俯瞰我们家园 的时候,觉得她简直太美了。 地球就在我的脚下,作为中国 人我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当时的心情,我真的无法用语 言来形容。”于是,杨利伟在工 作日志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 国人来到了太空!”向全世界 人民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泱 泱大国的宽广胸怀。如今,这 本工作日志已经存放了中国 国家博物馆。
  “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2003 年10 月16 日,当天 安门前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杨 利伟怀着对太空的留恋和对 祖国的思念回到了祖国母亲 的怀抱。舱门被打开时,他讲 的第一句话是:“我为我的祖 国感到骄傲!”在他向联合国 移交神舟五号上搭载的联合 国国旗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对他说:“这一天对全世 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中 国虽然不是第一个进行航天 飞行的国家,但却是在第一次 飞行中就搭载联合国国旗的 国家。”并且号召全世界的国 家都向中国学习,杨利伟回忆 说,“当时我由衷地感到作为 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作为“航天英雄”,杨利伟 无论到哪个国家都会受到当 地华人的热烈欢迎,曾经一位 年长的海外华侨紧紧地握着 杨利伟的手说:“中国的飞船 飞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 会抬多高!”在香港,连“皇马” 的号召力都无法坐满的体育 场,由于杨利伟的到来而座无 虚席。当有人问到在太空中是 否看到上帝的时候,杨利伟郑 重地回答道:“全国人民就是 我的上帝。”“这是一种强烈的 民族自豪感,她足以成为每一 位中国人为之骄傲的资本。”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更是一 种综合国力的象征,它向世界 表明了,中国在“高、精、尖”领 域同样具有巨大的实力和广 阔的发展空间。
  “我非常希望吉大的同学中有人能走进航天员队伍!”
  在报告会的互动环节中, 杨利伟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 的提问,展涛校长风趣和机智 的主持更是和杨利伟的激情 报告交相辉映,获得了同学们 的阵阵掌声和欢笑。当有的同 学问到,中国航天员是否会在 其他领域选拔人才的时候,展 涛校长幽默地将其释为“在座 的各位能否有机会成为航天 员?”杨利伟被学生们的热情 所感动,他说:“大学生充满朝 气,精力充沛,我非常希望吉 大的同学中有人能走进航天 员队伍,成为我们的同行。我 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你们这 一代一定比我们更强。”他还 详细介绍说:“各国航天事业 发展初级阶段,航天员都是从 飞行员产生。随着航天科技发 展、工程发展,将来肯定会有 其他行业进入,为空间站打基 础。2020 年我国将建立太空空 间站,就是为了让工程师和科 学家去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这 个时候,肯定会有各行各业的 科技人员和其他人士太空飞 行,不当飞行员,一样可以当 航天员。”在谈到大学生如何 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时, 杨利伟又说:“当今高校大学 生应该勇于为国家承担责任, 学好知识,把握好大学求学的 过程,打好基础,充分利用大 学这个优良环境锻炼自己的 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他 号召所有的青年学生为国家 的崛起而努力,并表示他将和 大家共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奋斗。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 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 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吉大学子的人生导师——杨利伟的第一堂课在 《歌唱祖国》 的歌声中结束,正如歌词中所 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 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