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在啤酒城的48 天

学生记者 沈妍娇

2010-09-21     浏览(104)     (0)

  从7 月13 日下午正式踏上实习岗位,成为 第二十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指挥部宣传处的一名 工作人员开始,我度过了48 天朝五晚九的“上 班”生活:没有休息日,没去逛过街,没有回过 家;虽然叫过累、叫过苦,每天看着墙上挂的倒 计时牌,我都在期盼它的数字快点变小,但是我 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收获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得多。
  在啤酒城里,我学到的第一课是“如何接电 话”,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儿却不是那么容易,语 气要温和,说话要得体。“您好,这里是啤酒节宣 传处。”这是我说的第一句话,也通常是唯一的 一句话,因为大部分的电话是找我们处长的。 “既然来到宣传处,你们就是宣传处的主人,就 要真正把自己当成一名工作人员,而不是实习 学生,与别人交谈时做到不卑不亢、底气十足、 充满自信。”想起刚来时,处长对我们说的这番 话,我不断地调整适应自己的角色,于是接下来 的电话,能够应对的我尽量处理,节省了大量时 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第一次参与 啤酒节的新闻报道,就深刻体味到了“新闻现场 就像战场,我们是战士”这句话。有一次临时通 知有个拍摄任务,为了让记者们更了解拍摄重 点,我不得不在三十分钟之内拿出一篇稿子,不 然,记者们的拍摄重点也许就会有偏差。第一次 在这种时间紧迫的环境下写稿子,有点紧张,有 点不知所措,担心自己写不好,耽误大家整体的 工作进度。但是在同事的帮助下,很快自己就理 清了思路,终于按时拿出了稿子,拍摄任务也顺 利完成。
  我们的领导赵局长说:“困难只有一个,办 法总有很多个。”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也 是最能激励我一直向前进的一句话。啤酒节开 幕后,我们每天需要接待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 配合他们的采访,为他们提供最周到的服务。采 访对象需要我们联系,采访时间需要我们协调, 拍摄需要我们跟同……每天会遇到太多临时发 生的事情,考验我们的不光是协调能力,更多的 就是临时应变的能力。
  还记得多少次忙得忘记了吃饭,回办公室 后抱着泡面吃得津津有味;还记得多少次太阳 火辣烤人,却仍拿着采访本在场地里寻找新闻 点;还记得啤酒节开幕前我们的宣言“迎接这场 战斗,拿下这场战斗”……在啤酒节,经历了太多新闻时效性高要求 的紧张时刻,也经历了无从下手时的彷徨,便深 深体会到了新闻行业竞争的激烈和新闻准确性 的重要,但这些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却也 更坚定了我追逐记者梦想的信念,让我在这条 路上不断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