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校报》

扎根青海大地,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作者: 卓 玛    
2019-05-15     (0)

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年的恢复重建。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9年,《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发布,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印发,明确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目标。从1977年的570万名考生到2017年我国高校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期间,教育部于2007年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战略部署;2012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想:20189月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重要思想。40年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改革发展的恢弘历史,我国正在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九个坚持”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国家出台的重要改革指导意见,我深感我们青海民族大学在这40年中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同向同行,深深扎根青海大地办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在青海高等教育的精彩画卷中留下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尽管如此,我们历经70年发展,40年改革,今天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仍然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经历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审核评估的把脉问诊,我们当前应更加准确把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要求,认识到我校处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个关键阶段,有三个问题是我们持续深化改革的三个切入点。

一、坚持学生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段表述传递出的核心信息就是要摆正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也正是《成都宣言》关于“回归常识”的应有之义。虽说我们常常讲“以学生为中心”,但现实中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要么深受传统依附型师生关系影响,奉行“唯师独从”,学生的独立人格被泯灭;要么视师生关系为商业契约关系,“课上师生,课下陌路”,完全忽视对学生的培育和关注。殊不知这二者都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2020年我国教育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以适合每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才,而非千人一面。因此,“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一种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反映。现代大学,不仅是指硬件设施建设上的现代化,更是指培养理念、教育方法上的现代化。一所现代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大师的存在,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支撑。这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以此为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要在培养方案这个学生培养的“指挥棒”中体现出这种个性化和多元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动态、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我校一直在推进学分制改革,在弹性学制、辅修制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学分制就成为扩大学生选学权,提高教学水平,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按照学分制建设要求,学校需在信息系统等硬件设施上加大建设力度,而作为教师,则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在如何“教得好”,如何上好课方面下大力气才有可能应对这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坚持能力导向,加大教学投入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数届本科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显示,过半的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其次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两个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直指学校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设计与院系的课程建设,其实质是选择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还是知识灌输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答案不言而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层次的设计与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在课程建设上发力,取得实效,惠及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此次审核评估在教学文件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的评价指标都指向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投入问题。这也是“回归本分”和“回归初心”的要求。教师应“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把人才培养作为教师的首要工作来抓。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在线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善于设置合理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这里的每一个目标都关乎学生的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掌握。这种能力导向的课程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投入,付出心力。

此外,教师应以“育人”作为自己除教学、科研之外的又一重要职责,以学业导师为抓手,对学生开展学业指导。经过近期调研,许多导师在对本科生学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还有欠缺,读书指导开展效果尚需加强。本科读书会注重“读写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阅读兴趣,树立专业精神”三个核心,避免成为教师课堂的延续,师生互动交流频繁,教师能以此为手段更好地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问题,积极施以援手。教师应以“引导者、观察者、交流者”的定位来充分践行“全员育人”、“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学业导师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教研合一、教学相长,学生阅读探究、求真创造,师生关系和谐,培育自由平等,兼容并蓄精神。这一改革举措针对我校生源特点特别具有适应性,尚需持续深化。

三、坚持成效导向,持续改进体制机制

我们扎根青海大地办教育,就应该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对接我省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办学优势与特色,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破除院系壁垒,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整合师资与课程资源,协调本科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教育教学改革关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应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突破体制束缚、建立健全机制、加快制度建设,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我们需引导教师角色从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还要建立健全服务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发展制度。我们还应“回归本分”,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坚持学习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完善形成性评价机制,构建突出“过程评价”的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将是我校今后一个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和主要任务,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办好青海人民满意的民族大学。(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