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富,电梯突然停了,我还在里面……”
“你先别慌,我马上过去!”
挂掉电话,老富急匆匆地赶到图书馆,急忙找到图书馆值班室的老师说明情况,并迅速联系到了负责维修的后勤工作人员,随后,他马上打电话告诉困在电梯里的同学不要担心,并不断安慰他。十几分钟后,电梯故障排除,那位同学安全走出电梯,那一刻,老富长叹一声,终于松了口气。电梯里那位同学不知道,在他被困的那十几分钟里,老富楼上楼下地跑了好几次,一会儿看看电梯,一会儿又去值班室。忙完这事,老富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这是记者采访老富时的一个突发小插曲。老富,真名富金辉,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一位热心肠的哈尔滨小伙儿,被班上同学亲切地称为“老富”。因为乐于助人,同学间流传着“有困难,找老富”的口头禅,也因为乐于助人,老富站到了第五届校园雷锋人物的领奖台上。
“我帮助别人没有为什么,或许是本能。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富平淡的口吻却道出了雷锋精神的本质:乐于助人就在于“本能”和“习惯”。看到班上同学需要搭把手他会主动帮忙;看到黑板上有字,他会主动去擦黑板。渐渐地,大家习惯了找老富帮忙。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老富,借我下自行车。”“老富,我有点事,能帮我送同学去西区吗?”“老富,帮我带点东西回来吧!”……就在这样的生活琐事中,“有困难,找老富”已经成为同学们的共识。“帮助别人会上瘾的”,老富说。他喜欢享受帮助人后心里的那份坦然,也喜欢享受被帮助者说的每一声“谢谢”。尽管有时候老富的热心会被拒绝,但再次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老富还是情不自禁地迎上去,因为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
“其实自己也有累的时候,但是想想已经答应了别人,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很真诚。事实的确如此,平日里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学费等问题,他忙于做小买卖、发传单、做家教……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占满了。但是,每当大家有需要帮忙时,他都会尽量调整时间去帮助他们。有一次做完家教回来已经很晚了,而且非常疲惫,但有位同学拜托他送一个朋友去西区,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如果我不去,总得有人去,而且晚上从东区到西区又远,别人去我不放心。”本来不是自己的事,本来可以拒绝的,本来可以不用操心的,本来……但是在老富那里没有那么多的本来,因为他早已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义务。
“最让我纠结的不是自己太忙,而是有时候几个人的事会碰到一起。到底先做哪个?很为难!”通常在这个时候,他会先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但是难免会让别人觉得他偏心,而他却很少作解释。虽然他默认的是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接受的是本不应该受到的怨言,但是面对无法预知的朋友的临时委托,他却说:“这确实是我的责任,是我没把时间安排好,下次一定安排好。”
“碰到那些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人来找自己帮忙,我也会答应的。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来判定他人。而且,他既然来找我,就说明他把我当朋友,怎么能拒绝朋友的请求呢?”老富如是说。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400多个人,并不是喜欢他们中的每一个,但是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他一定不会拒绝。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错过了朋友打来的电话,耽误了他们的事。
“我也有最放心不下的一个人。”他帮助过那么多人,不过最让他挂念的还是那位初中同学。那位同学的父亲在他念初中时突然去世,两年后他自己也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看到要好的伙伴家里突然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老富心里十分焦灼。后来,他每次回家前都会去探望那位同学,跟他聊天,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尽管他只能听不能说。每逢寒暑假,他都会组织初中时班上的同学一起去探望那位同学,鼓励他要坚强,并且多次组织同学们为他捐钱。老富说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造出一台机器,能让那位同学动动手指就可以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让他能够和外界交流。
五一的时候,老富要回家。他说:“每次回家,要看谁我都要列出一个行程表。以前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那些在我办的补习班里学习过的孩子们……”他把那些帮助过他和他帮助过的人们都放在了心里,不曾忘记。
老富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怕被人打趣,只是按照内心的想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让自己有闲暇的时候,或者给同学们做好吃的,或者帮助同学创业;不因为害怕拒绝而不再帮助别人;不因为被误会、错怪而心生怨恨;不放弃每一个帮助别人、收获快乐的机会。
老富喜欢让自己忙碌,喜欢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喜欢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开心。他说:“帮助是相互的。那些我帮助过的人充实了我的生活,增长了我的见识,每次帮助他们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对自己都是一种完善。他们给了我机会。”老富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在这种被需要的过程中,他忙碌着,也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