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给心理加点正能量
作者:孙倩 教育科学学院
一幕幕悲剧竟然在本该纯净祥和的大学校园上演。本该没有利益纠葛,没有世俗功利,没有潜规则的地方为何频发此等惨案?笔者认为,悲剧的发生正是因为时下的学生自身缺乏心理“正能量”。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消极情绪、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日益增多。心理学上说,每个人总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但它的积累是有限度的,并且需要我们积极寻求一定的途径去加以排遣,或是运动,或是聊天,或是其他,但万万不可压到心里,如若不然,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情绪债务。从最简单的压力到发展为情绪债务,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便是自我排解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寻求外界的帮助;第三个阶段,就是在隐忍或主动倾诉都无能为力时,寻求攻击对象,即出现所谓的“靶行为”。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失去理智,为了一点生活琐事,为了一丝怒火,便点燃内心所存的邪念,动了杀机,变成一个活脱脱的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每天都紧绷着一根弦,除了上课学习之外,还要奔波于各种各样的社团,更要积极进修,为荣誉而战,为“铁饭碗”而拼。在大学这个大草原上,我们恣意驾驭着弗洛伊德所言的“自我”驰骋着,但是我们过于强调“本我”,致使矛盾囤积。如果你不肯言说内心的挣扎,就会在内心无意识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不爆则已,一爆惊人。在影片《致青春》中,男主人公陈孝正固执、敏感,我行我素,与宿舍的氛围格格不入,而且曾被舍友暴打。但就是这样的一朵奇葩却最终与舍友一笑泯恩仇,并在宿舍得以“生存”,为何?仔细品味影片,我们不难发现,陈孝正志存高远,懂得对自身的负面情绪加以遏止,懂得将心中不快转化为学习的能量,进而释放自我。而这恰恰给了我们相应的启发:如何在宿舍里过得滋润,活得自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或者是与他人的比较来觉察自我,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宿舍里的“卧谈会”“联谊会”等集体活动,加强与他人沟通互动的能力。另外,压力、郁闷及负面情绪一旦产生,我们要积极寻求办法疏通缓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写日志、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自我。同时,我们要多读书、多看报,努力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拓展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生活的意义和力量。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敬畏生命。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的人,才会同样赢得他人的尊重。
校园阴霾仍在弥漫,为此笔者特向广大学生朋友呼吁:不要再奢望舍友施舍“不杀之恩”,给自己的心理加点“正能量”,避免自我引爆才是王道。让我们一起加油,让悲剧别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