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作者:外国语学院 周超
雷锋曾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二十二年,但是他却把一生奉献给人民,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却从来不图回报。
奉献作为雷锋精神重要的精神品质,激励并造就了一代代平凡而又伟大的社会主义新雷锋。感动中国 2004十大人物徐本禹,在大四的时候自愿到贵州支教一年,支教期间不仅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替学生购买体育器材,还因工作原因患上了胃病;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果敢而坚毅地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身下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而他却永远地张开着双臂走了;新时代雷锋传人郭明义积极投入希望工程、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等活动,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航空报国的罗阳,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身躯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为人奉献的坚定信仰,让他们在面对个人与集体、私利与公义的取舍时,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的选择,带给社会的是正能量,传播在人间的是无疆大爱。
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我们大学生更应把雷锋精神牢记心中,更应主动承担起弘扬雷锋精神的重任,让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放眼望去,全国各地有多少在校大学生自愿加入志愿者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洗衣叠被,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丰富课堂,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到马路边捡拾垃圾。还有大学生默默地长时间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到宁养院为垂垂老人做心理疏导,通过网上平台为远方的病患捐献钱物……火炬会互相点燃,他们的付出短时间来看没有很大能量,但长期效应却不可小觑,他们的爱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间大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善意。就像《爱的奉献》那首歌里所咏唱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把“无私奉献”作为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把“行动”作为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奉献是源自内心对社会和人民的感恩,不求大小,不求回报,因为它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快乐;奉献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担当,是处处可为的真行动。我们要在平凡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去完成,一点一滴去奉献。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积小善为大善,凡人善举可以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