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让“爱粮节粮”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学生记者 户艳平
10月16日是国际粮食节,学校各社团、各学院都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爱粮节粮”活动,走到餐厅里,总会看到举着“光盘”标语的志愿者正在向同学们宣传光盘行动的意义。然而,当节日过去,再回到餐厅,笔者看到餐厅里浪费的情况似乎并没有因为志愿者的大力宣传而得到明显改善。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无法从自身做起,尝试着去做一些改变呢?
“节约粮食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浪费这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地球也不会因为我浪费这一点就毁灭了”,这是很多人持有的态度,不只对待节约粮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如此。每个人都会说,如果大家都在节约粮食,必然不会存在单个的浪费现象了,却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从个体出发,一变多、多变更多,才会使问题得到明显改观。我们不缺少判断力,就像每个人都知道节约粮食是正确的一样,我们缺少的是一种从自身做起的执行力。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抱着“如果我身边的所有人都这么做,我绝对也会这么做”的想法,谁又会是那些所谓“身边人”中的第一个、第二个……当他们真正出现的时候,我们真的做到了以他们为榜样了吗?因此,每个人都应深思,究竟是身边的正能量影响了你,还是你的坏习惯无形中影响到了周边的环境?
大学生不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为什么明明知道是对的,却不去用心去做。笔者认为,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尤其是在考虑一些公众话题时,总是把自己除外,认为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自己的绵薄之力根本不值一提,却忽略了正因为每个人都这么想,才成了全社会的大问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究竟是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周围的一切,还是在为自己逃避社会责任而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呢?
以节约粮食为例,每个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很多活动、调查,希望以此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开网页,有关节约粮食话题的网页不下几十页。这么大的信息量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又或者,正因为如此,反而适得其反,老生常谈的话题总会让人有一种疲怠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却不能因此就将问题搁置一旁。社会要进步、问题要解决,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究竟应该谦逊自身的力量渺小,还是应该把大的问题分给自己一小部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勇于承担改变社会的责任。改变社会很困难,改变自己相对就比较容易,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有果断地执行力,从自身做起,不是考虑着去给社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只要想着自己做的事是对的,每一份小小的正能量积聚在一起必定会带来大的改变。所以请让我们每个人都以身作则,从自身的改变做起,让“爱粮节粮”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