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2020年暑期,交大青年学子奔赴全国各地,围绕教育医疗、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迁精神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展现交大青年担当,在奉献中锻造自我,在服务社会中成就未来的昂扬斗志。
深入医疗一线,心系医患关系
心系抗疫一线,展现人文关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校29支学生实践团队以专业技能为依托,在科学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下,积极参与社区防控排查、疫后心理疏导、医护子女辅导、便民利民服务等活动,为战胜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也密切关注着抗疫斗争之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广大医护群体的切身利益。
为进一步探寻医患共情与医学人文关怀在改善我国医患关系中的现实途径,宗濂书院 2019 级 9 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医患共情调研小组”深入临床一线,对话医务工作者,聆听他们对医患共情与医学人文的独到认识与理解。作为医学生,队员们更加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医学生群体承担的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责任和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团队队长韩宗岐有感而发:“作为交大学子,定当学好医学基础知识,培养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努力成长为一名有着精湛医术与崇高医德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尚德尚医,为生命之光。”
弘扬民族团结,支援西藏教育事业
厚植家国情怀,展现使命担当。仲英学长团、“德知”支教团、槐?彩实践队、西行雪莲等20余支团队前往云南施甸、青海玉树、西藏雪域等地,为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帮扶关爱,面向留守儿童开展课程教学、健康知识普及、战疫故事宣讲、人文艺术教育等主题活动,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多学科研究生参与的“赴藏调研宣讲服务团队”开展了为期 1 个月的赴藏调研宣讲活动。队员们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怀抱“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定信念,战胜了高原反应和恶劣的环境因素,弘扬传统,艰苦奋斗。
“俯下身,静下心,真真切切为阿里孩子做一些事。”作为团队的指导教师,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耿嘉敏多次告诉队员们:一定坚决杜绝“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不使实践流于形式。”
心系农村老人,思考养老风险破解之道
多方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与石家庄、杭州等地市签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8 处,联合建设银行陕西分公司组织65名学生分赴陕西咸阳、宝鸡等8 处地市开展“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活动,依托人文学院、经金学院、公管学院、人居学院等专家团队进行合作,开展陕西省农民工社会融合评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综合社会调查等专题调研项目。
“怎样才能打破农村随迁老人的养老困境,让每一片夕阳都拥有应有的灿烂?”这是爱驻夕阳实践队员们对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老有所养”是关乎全体人民福祉、社会稳定的民生大计,队员们在公管学院教授刘慧君的指导下,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深入随迁老人生活实地,记录随迁老人真情实感。在全面深刻了解随迁老人生活养老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学专业理论进行学理分析;依托实践调研报告,针对基层组织提交政策建议书,为解决随迁老人养老问题出谋划策。
感怀西迁历史,学习“四史”传承精神信仰追
忆西迁足迹,学习党史精神。实践团队组建临时团支部,并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当中,在充实实践内容的同时贯彻学习红色精神谱系。56 支队伍、434 名实践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余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结合西迁精神,针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展开了10余项相关研究,钻研党的历史中蕴含的深厚的精神价值和红色文化,探讨了时代背景下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实践团队从西迁历史中挖掘素材、探寻前辈足迹,形成人物传记、剧本、微电影等作品,从中体悟西迁精神,在实践中树立个人成长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的远大理想。
2020 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充分研判疫情发展形势,精心筹备保障,共组建605支团队4932名学生分赴陕西省内外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行业观察、政策宣讲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国际教育学院组建 4 支留学生实践团队,在国内和学生家乡同步开展中国科技文化寻访和医疗卫生调研服务等实践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