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港平台的建成使用和“科创月”活动的组织筹备,是学校加快推进创新港建设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和“科创月”各项准备,各单位正在紧盯任务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建设。在创新港内涵建设中,各单位涌现出了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年轻人,他们以实干精神朝着目标前进。
只有大改变,才有大发展
陶益壮(Marie-Jean Thoraval)和特聘研究员谢毅超积极参与空天与力学研究院流体力学平台搬迁建设。
“中国正在全面快速发展,正是大改变才带来了大发展。流体力学平台的搬迁建设也是如此,我希望为中国的流体力学科研作出贡献。”陶益壮说。陶益壮是法国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中的液滴和气泡动力学,2015年入职我校。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原有实验空间已满足不了日常的科研需求,创新港流体力学平台的建设为此提供了契机。
谢毅超的研究方向为热湍流实验研究。自2019年入职后,他就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流体力学平台的建设和搬迁。
“创新港为新入职的教师们提供了物理空间保障,解决了学院原有空间不足问题,平台的老师们都在全力推进建设。”谢毅超说。
在进行实验台的装修时,考虑到学生坐着或站着做实验的不同需求,团队分别设计了850 毫米和 900 毫米高度的实验台,为学生开展实验做好服务工作。谢毅超说,
“这个平台是我们以后的科研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必须严肃认真对待,一开始就能为以后科研工作设计出合理的实验平台是件幸福的事儿!”
谈到未来科研展望,陶益壮说,“希望在创新港平台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也能为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出一份力,我也号召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来到创新港进行合作交流。”谢毅超期待在平台建成后,抓紧时间投入科研,“创新港平台建设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一名交大人,能够有幸参与到创新港的建设,也是在新时期践行西迁精神的一种途径。”
为大型仪器设备“筑巢”的西迁新传人
今年分析测试共享中心上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将在创新港安家落户。自 3 月份中心二次装修开工以来,中心工程师周国庆就成了中心在创新港的“常驻大使”。在他心中有一个朴实无华的梦想,就是能为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早点“筑好巢、安好家”。他说:
“为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安好家,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的缺位,耽误学校的搬迁计划,耽误秋季开学后娃们做实验。”
一年前,当中心搬迁提上议事日程时,周国庆主动承担起了工程设计施工工作。实验室设计工作涉及十几个专业,每台设备需求各不相同,他与中心的每一台设备的负责工程师深入对接落实需求,反复与设计单位协调,认真审读上千张设计图纸。
装修工作启动以来,周国庆更成了一个大忙人。他在创新港每天不仅要盯施工现场的进度,还要紧抓装修质量。一万平米的施工现场,他每天都要巡视两三次,对质量、工艺、安全丝毫不放松。有问题第一时间到场,严格要求质量,认真核对各项指标,维护学校的利益。
目前,中心施工仍然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周国庆和中心的年轻人依旧忙碌在施工现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西迁精神。
做创新港建设最美奋斗者
高阳在医学部综合办公室从事行政事务工作,是医学部创新港建设项目总经办人和联络人。在创新港内涵建设中,他全心投入,冲锋在前,经过一年奋战,他实施完成了医学板块内涵建设项目13项,改造装修面积37166平方米,装修工程按照学校、医学部要求的时间节点提前优质完成。
研究生工位和办公区域装修是医学部在创新港建设首先开展的项目,时间节点是2019年8月15日,当时各单位装修都在冲刺节点。人手不够,他就上手扶梯子、抬材料,在现场的坚守和对质量的要求让工人师傅很有感触,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施工质量。等到全部完工时已是8月15日凌晨1点,高阳没有立刻回家,又去查看、调试了一遍才放心。
为了在10月26日研究生实验课开始前建好实验中心,高阳从 10 月 1 日开始科学规划,安排“人歇工不停”,基础装修和各种仪器设备安装无缝衔接。经过 22 个日夜的拼搏奋战,实验室优质建成,成为创新港第一个上实验课的大型教学实验平台。
医学板块内涵建设从立项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很多环节,都倾注了高阳的辛勤汗水。经过一年的不懈奋斗,创新港医学板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现代化教室、崭新一流的实验室、焕然一新的办公、会议场所……为医学学科未来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创新港信息化建设的冲锋者
他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只是扎根本职岗位默默奉献;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而是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他是网信中心创新港办公室工程师吴飞龙。
自2014 年入职以来,吴飞龙在信息化建设中脚踏实地工作。2018年,创新港信息化建设启动后,他主动请缨奔赴创新港一线;2019年,创新港先锋队成立后,他积极加入队伍。在创新港,他主要负责统一运营中心(IOC)建设工作,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再到投入使用,吴飞龙始终坚守建设一线。2019 年 IOC启用以来,已先后接待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兄弟院校参观超过200批,累计超过1万人。
2019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创新港举行,为确保此次高峰论坛顺利进行,吴飞龙每日奔赴于创新港和兴庆校区两地,大会前一天凌晨 1 点,网信中心工作群里收到一条新消息,“IOC 联调,继续优化效果,两边高清显示问题已经解决。”这是吴飞龙发出的 IOC 建设进度,他始终用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现交大人的“硬核”实力。
2020 年 5 月,在全国疫情控制常态化后,学校迎来学生大规模返校,为保障学生安全返校,吴飞龙周末在 IOC 配合返校演练,用一周时间完成了疫情返校系统与 IOC 的深度融合,通过 IOC 实现各校区统一智能防控指挥,精准监测学生返校前健康状况、各批次返校情况、各时段返校数据、各校区人员密度以及到校学生健康情况。
在创新港平台建设中,像陶益壮、谢毅超、高阳和吴飞龙这样默默付出的年轻同志还有很多,他们尽己所能,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西迁人的使命担当,用大干、实干、鼓劲干传承西迁精神。
(本报记者)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