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是一个‘迷弟’,一到美国就冲下飞机去寻找《教父》中神出鬼没的黑手党,最后铩羽而归。那时的我虽平凡,却也快乐。所以不要害怕平凡,相信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你们也能活出不凡的仪式感!”
6月20日,在我校毕业典礼上,海洋科学学院的董昌明教授激情四溢、金句频出,不仅讲述了自己有趣的人生体悟,还打上了满满的“鸡血”,为毕业生们上了最后一堂“励志课”。
这位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的董教授身份多重,他是一名心怀星辰大海的科学家,是一个学生眼中像“杰克船长”一样的老师,是一名立志推广中华文化的使者,还是一位激情四射的足球教练和裁判。
“因为一次溺水,我对海洋着了迷”
“一次我在青岛的海边游泳,谁知返途时一下子陷在了海沟里,那一刹那,真是头脑空白。我在心里说:‘老妈,儿子只能来世再报答您了!’”
在毕业典礼上,董昌明和学生们分享了这个故事。他是大山里长大的孩子,直到在青岛读研时才对海洋有了直观的印象。一次海水退潮时,他发现在高低潮之间的水面下有一个较深的海沟,便无知无畏地冲了过去,最后拼尽了全力才好不容易捡回一命。
这次溺水,并没有让董昌明对海洋产生恐惧,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之后,他翻遍图书馆所有关于海底构造的专业书籍,研究透了近岸海底地形地貌,“原来大海这么有意思!”从此,董昌明对海洋着了迷。
“关注生活、研究生活,以小见大,日积月累,兴趣的大门也会慷慨向你敞开,它将是你不懈追求的动力。”董昌明对毕业生说。因为兴趣,他苦读多年,先后在中科院海洋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两个博士学位;因为兴趣,他被同事称为“工作狂”,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因为兴趣,他忍得了冷板凳,圣诞节眼看着全家人出去度假,自己却一人在家就着冷水面包做学问。
毕业后,董昌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埃尔卡密诺学院工作多年,研究重心主要在区域海洋和近岸动力学方面,在美国曾先后主持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等美国国家机构的多个科研项目。2013年,在学校新建的海洋学院的热情召唤下,也为了崭新的平台与挑战,他再次出发,来到了南信大。
董昌明选择了南信大,因为“大气和海洋同属地球科学,学校在大气科学方面的传统优势使海洋科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滋养”;也因为江苏靠近东海,而“相比于我国北部和南部海域,海洋学界对东海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传统物理海洋学研究离不开出海观测,但南信大离最近的海岸有350公里。”董昌明认为,物理模型实验、海洋遥感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来校后,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董昌明整合学科方向、打造拳头产品,并且组建了“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带领一支近30人的团队展开攻关。目前董昌明团队正在开发的多参数海气耦合系统,大到环境监测、渔业养殖、台风预报、石油化工,小到海滨度假、游泳冲浪,都将在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点滴付出均有回报。2016 年,团队获得了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专著《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被选为 2016 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近期,作为首席科学家,董昌明还获得了两千多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资助。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走向社会”
江苏如东县滩涂型海岸上空,几架全自动测量级测绘无人机正在繁忙作业,不断获取江苏沿海海岸带高分辨率影像原始数据资料。
4天的连续作业后,董昌明团队顺利得到分辨率1.5cm/pixel、绝对精度3cm的区域海岸带原始图像,为区域海岸带季节变迁课题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突破传统手段,像这样用无人机对江苏沿海海岸进行观测,在接下来的3个季度还将各进行一次。
“海岸带是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特殊海陆交接地带,但是经济发展和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因此,针对我国海岸带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沿海区域海岸带的研究刻不容缓。”董昌明说。
董昌明的科学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而已,“切实应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团队的科学服务已经应用到与海洋相关的各行各业,监控海岸滩涂演变规律、为海上石油平台做勘探咨询、为船只航行做海区气象预报……为了更精确地指导海洋渔业生产,还研发了渔业生产辅助决策系统。
董昌明开发出的系统从来都不是保密的。在他看来,开放、共享、碰撞应该是科学殿堂的准则。他曾特地举办讲习班,将涡旋识别的算法和计算机程序代码与全国20 余所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近百名海洋工作者分享。“只要有人给董老师发邮件,哪怕是毫不认识的人,他都会非常大方地把算法拿出来共享。”他的学生说。
“郑和下西洋,这是全人类都当珍惜的壮举”
美国的深夜,董昌明正在电脑前写邮件。键盘“噼啪”的声响正如他此刻的心情:热血,以及不忿。
董昌明写信的对象,正是美国大学教材《海洋科学导论》的作者。董昌明教这门课时发现,书里第一章在讲述关于人类海洋探索的历史时,对郑和下西洋的事只字未提。于是董昌明洋洋洒洒地写下一封长信,慷慨激昂地指出作者在编写教材时忽视了这段人类共有的历史,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行为。
作者很快回复了信件,只一句话便让董昌明哑口无言:“董先生,您能给我一本海洋学方面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英文书籍吗?”
是啊,郑和下西洋是一段伟大而深刻的历史,互通交流的政治理念、海权意识都让历史、社会学者们趋之若鹜。但说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此前确实并没有人从海洋学的角度写过相关专著。这件事最终化成为董昌明心中的一根刺,梗在心里硌了多年。
来到南信大后,董昌明和学院里的王龙老师及张彦辉老师聊天,他们问道:能否写点历史和海洋结合的故事给学生看看?董昌明心中的那根“刺”又戳了他一下:为何自己不能写一本从海洋学角度再现郑和下西洋历史征程的科普读物,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海洋学知识呢?
说做就做,董昌明立刻带领学生建立了历史、季风、海流、波浪四个研究小组,翻阅历史资料,现场考察历史古迹,处理海洋、大气和气候的原始资料,原创性地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海上经历。
2017年6月底,《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样书即将出刊,这将成为国内外首部从海洋学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著。书中按照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线从东海海段、南海海段、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海域、非洲等沿海地区这五个海区,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问题,详细解析了郑和航海中所遇到的季风、海流、波浪、潮汐等区域性海洋状况。
“他特别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有机会就努力向外国人推广。”王龙说。在美国时,董昌明还和好友一起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华文学校,培养外国孩子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
“科研之路是孤单的,我得陪他们走一段”
暑期的校园安静得只能听见蝉鸣,但董昌明课题组的办公室却很是热闹。
每个暑假,董昌明团队都会提供对社会开放的实习机会,对象是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去年,几个高中生看到董昌明发布的“招生宣传”,慕名报名当了一回小小科学家。不仅开了眼界,还非常骄傲地拿到一笔“助研金”,这是董昌明对他们参加“科研工作”的奖励。
“科研要从娃娃抓起,海洋意识也要从小培养。青少年时期的科学熏陶和训练对孩子们未来的影响不可估量。” 董昌明说。有时校园开放日中学生们前来参观,他还会亲自出马,再深奥的科学道理也能被他讲得津津有味。
当然,主力队的建设更要过硬。董昌明的学生中,“博士要出国,硕士要出海”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今年即将读博士的蒋星亮幸运地两个都“沾”上了。2016年,还在读硕士的他获得了大洋科考的机会,以水文组组长的身份参与了中国大洋40航次第3、4航段的调查任务。最近已经提前进入博士状态的他,又获得了去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交流的机会,羡煞一众师弟师妹。
“董老师真是为学生们操碎了心,从学习到生活关心得面面俱到”,他的学生余洋说。因为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董昌明在美国时还长期业余担任青少年足球协会的教练和裁判。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杰克船长”,拿着宝剑在大海上挥斥方遒、鼓劲助威、引领航向,带领大家一起摇桨呐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星辰大海无限宽广,科研之路更是孤单,我得陪着他们走一段”,这是董昌明对“杰克船长”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