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轻院》

“硬核”中国人

2020-02-28     浏览(269)     (0)





  也许总是要历经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就像凤凰重生必先浴火,成功之前要经过万种考验,2020 年一开年就爆发了新冠肺炎,病毒气势汹汹席卷全国,患者数量短时间内便成倍增加,湖北作为中国的病源地情况更为严重,这个年大家本来应该欢欢喜喜度过的,却变成了忧心忡忡刷微博。
  但是,慌乱只是一时,短暂的无措后各省迅速开启防护措施,封路封村呼吁不串门。就以河南为例,宣传力度之强令人惊叹,微博上还有网友曝出,过年想去看望姥爷,却被自家姥爷坚决挡在门外,拒绝外甥拜年,连过年红包都是“空投”,这件事让大家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河南防疫宣传的力量。人总是会习惯地趋利避害,所以遇到什么事往往都会选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在此次肺炎疫情上大家的反应却非如此。
  此次病毒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途径多样,使得患病人数直线上升。恰逢春节假期,大多商店工厂已经停业回家过年,导致口罩、防护面具、防护服等防护用具供不应求。在这艰难的时刻,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的人毫不犹豫地向武汉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或官方号召,或民间自发,一批批物资,一笔笔资金送往了武汉。随着患者的不断增多,那些已经回家的医护人员决然返回原本的工作岗位,各地的医护人员也背上了行囊,告别了亲人,踏着坚定的步伐奔向了武汉,令人惊叹的是有的医生已经白发苍苍却仍然坚守在一线。还有那再次展现中国速度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很多建设工人都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自发前来帮助建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热心肠的人,两家医院才能如此迅速地拔地而起。还有那些自觉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提供外卖,提供交通工具的普通人……在这危难时刻,为什么全国人民非但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反而不断聚拢拧成一条绳呢?这大概就是民族凝聚力吧。因为历代祖宗皆是生于斯长于斯,因为我们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呵护下长大的,因为我们都有一个一样的名字——炎黄子孙,所以无论灾难如何令人惧怕,人们仍然不忘给予同胞力所能及的帮助。翻开历史篇章,中国人众志成城,携手并进的事件比比皆是,我们且来看看。
  2008 年 5 月 12 日,这天是大家至今都无法忘怀的一天,因为一场地震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让汶川顷刻间成了废墟,目光所及无一完好之处,有亲不能再见,有家无法再归。眼看着自己原本的生活顷刻间支离破碎,许多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伤得遍体鳞伤,但国家从没放手,全国人民也没有放弃。温家宝主席不顾自身安危,亲赴现场指挥救灾;在当天下午,广州有一位名为龚忠诚的乞丐,他双脚残疾,仅靠双手走路,可听闻噩耗却先后四次捐款,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四川人民;还有各地自发组织募捐,捐款者众多。这次抗灾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齐心对抗灾情的团结与大爱精神,温暖了大地,也温暖了人心。
  2002 年 12 月,在广东河源发现首例非典病毒患者,而后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病毒传染波及全世界,中国大陆尤为严重。SARS 事件导致全国多省都实行了中小学全面停课,体育赛事停赛,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对北京发出旅游警告,更有多名医护人员殉职。此次事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但有一个人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那就是钟南山院士;当时有很多餐厅的老板听说有一味中药可以预防病毒便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药材,熬好放在店里免费供大家饮用;有一名叫李晓红的医师为救济非典患者不幸被感染,弥留之际她说 :“如果有什么新药、新的治疗方法就先在我身上试验,我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大家的平安的人,数不胜数,不仅有医生护士,更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最后依靠全民族的力量,共同筑起抗击非典的铜墙铁壁,全民族团结一致战胜了非典。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 3 点,恰好是人们睡意最浓的时候,唐山却被一场毫无预兆的特大地震瞬间夷为平地,带走了 24 万条鲜活的生命,死亡人数位列 20 世纪世界史死亡人数第二,史称“唐山大地震”。尽管当时的交通不便利,但是七天内全国各地参与救援工作的军民人数就达到十几万人,送达救援物资上千吨,解了唐山的燃眉之急。远在国外的华侨们听闻祖国有难,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国内,给予唐山人民帮助。中国解放军更是行走在最危险的的前线,尽最大的可能救出更多的人,掘地三尺也不放过一点希望。地震带走的是生命,带来的是无尽的悲伤,但它带不走的是全国上下一条心,是我们不畏困难,不惧挑战,团结一致的决心。
很多外国媒体评论中国是一个伟大而又神奇的民族,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国家。你看,无论是之前地动山摇,埋尸遍野的唐山大地震还是今天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我们中国人民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遭遇多大的灾难,从不忘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心中始终心怀同胞,始终谨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国硬,因为中国人硬,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一往直前,这就是“硬核”中国人!
( 记者 / 冼嘉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