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针对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车载能源等关键技术,以新能源客车研发平台为基础,齐鲁工大(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知学带领他的团队,历时10年,终于实现了我国新能源客车核心技术自主化。他们做出了实现电池荷电状态(SOC)精确估算办法,开发出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系统解决了车载动力电源电流均衡、关键参数估算和安全监控防护等行业难题。
“他们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获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汽车工程专家郭孔辉院士十分看好这项成果;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潍柴动力副总裁张纪元更看到了项目在产业化上的更多的潜能,“这个项目在山东、黑龙江,新加坡、菲律宾等100余个国内外城市和国家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应用,累计销售收入达80亿元。”
在新材料领域,在杨院生教授的带领下,新材料研究所研发的世界首辆镁合金轻量化电动客车首次下线,攻克了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了客车车身骨架(底盘除外)的镁合金轻量化,获得了国际镁业协会评出的“2017年国际镁业卓越产品大奖”。
在新能源领域,“重质纯碱流化床煅烧冷却机”替代了德国技术,改变了我国干燥技术科研开发和应用单位盲目发展、重复摸索的状态,为化工、石化、电力、冶金、建材、环保等行业干燥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齐鲁工大(省科学院)与时俱进,主动求变,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合国际先进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探索创新”为支撑,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改革优化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工作活力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
“完善新业态、新产品等标准,探索既有必要的‘安全阀’和‘红线’,又能包容创新发展的审慎监管体制机制。”李克强总理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新兴产业,都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紧跟中央、省委改革步伐,重点解决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添柴加薪。
一系列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正在推进——结合国家、省相关的管理办法,出台了《齐鲁工业大学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山东省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进行了明确和细化,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充分下放成果收益分配权,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一系列新型科研创新平台不断涌现——聚焦国内外生物基材料领域的前沿课题,“生物基材料与功能制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产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前沿引领作用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工艺技术体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山东省重点发展产业的核心技术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孵化高新技术创新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新旧动能转化。
一系列成果转化体系逐渐完善——围绕“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中试孵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部署科研项目,实现了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此外,依托科学院中试基地,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完成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成果与市场的“零距离”。
一系列协同创新举措持续发力——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合作,围绕地方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深化(校)院地、(校)院企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止到2017年8月,已经与枣庄市、兰山区、德城区等多家政府联合成立了2000余万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撬动企业投资5000余万元。
一系列重点领域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让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掷地有声。
2014年,“齐鲁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齐鲁工业大学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
仅2016年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转化科技成果63项,转让收入2578.6万元;通过技术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3项,许可收入287.28万元;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462项,合同金额9901.44万元。近两年已经成立和正在洽谈拟成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达到8家以上,预计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式可实现融资额4.5亿元以上,科技成果作价的价值近4亿元。
……“我们不仅要立足自身的科研方向做研发,还要从国家、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入手,以一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任和担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表示,只有在“顶天”和“立地”两个方向产生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才能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从而助推经济转型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