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华大学 - 《北华大学报》

赵云冬:为医学检验注入热忱

作者:记者  卢正宏  学生记者  纪明圆  张欣宇    
2023-12-25     浏览(160)     (0)

人物名片:赵云冬,1972 年 10 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现任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教师。曾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指导教师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 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特等奖 1 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级三等奖 1 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 1 项、科研课题 3 项,在研省级科研课题 3 项;主、参编教材 7 部。

自 1995 年毕业,赵云冬始终在医学检验教学一线深耕细作。28 年的教学生涯,对于教育和科研事业,赵云冬怀着深厚的情感。

慢下来,做有温度的引路人

在教学岗位上,赵云冬主要承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在长期的教学中,赵云冬发现,相比于专升本的学生,本科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专升本的学生则是有着更加认真和踏实的态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实验操作上,他就会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现在无论是共性化教学还是个体化教学,实际上都需要教师为学生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会析他们的特点和问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赵云冬说道。

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赵云冬也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随着生活和教学阅历的丰富与增长,他发现学生跟老师接触有时候会敬而远之。赵云冬没有忽视这个问题,他说道: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够接受你,只有这样才能接受你这门课。所以有时候我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事情和学生有一些共同语言,这样老师有了吸引力,学生才接受这门课程。”在课后,赵云冬也会主动和学生接触,他和学生们既可以是校友,也可以是球场上的兄弟。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问题,一些学生和他过于亲近后,在课堂上又不听他讲课了。“打乒乓球有一句术语叫‘远拉近打’,远了就拉近点,近了之后再打远点。所以,最恰当的相处应该有适度的距离感。”除了理解学生心理,赵云冬认为,师生间的共鸣能激发学习兴趣,再给学生设立高度合适的目标,学生就会逐渐地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完成,并从中收获成就感。

“对学生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为病人服务。”救死扶伤、为患者负责的医者精神和职业操守正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赵云冬希望传递给他的学生的重要思政内容。他也告诫学生们在与患者接触时,切忌仅仅依据检验报告解释检验结果。“因为我们只了解实验室诊断结果,对于患者的整个病史不了解,其他影像检查、功能检查结果也不知道,片面解读检验结果会误导患者。”赵云冬也会给学生传授一些沟通技巧,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里更好地待人接物。

检验工作者要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放在首位,赵云冬在实验课上严格要求学生穿长袖的白大衣,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手机不能放在桌子上,女生要把头发盘起来……他的一个学生说:“我们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都已经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对学生来说,赵云冬不仅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他也真正做到了让教学升温。

走下去,做多角度的开拓者

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赵云冬也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为此,他创建了多元、普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环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环节,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环节,节节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举例来说:本科生打兔子时,先让他看到兔子实体,然后放到后山上,让学生抓去吧。对于研究生,教师给他描述兔子长什么样,大耳朵、短尾巴、毛茸茸的,在后山就有,你去抓吧。”赵云冬表示,对待研究生,更多地是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增强考虑问题和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

在每一次讲课的绪论部分时,赵云冬都会给学生专门讲授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和其他细分领域的检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刷新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尤其是不同的检测方法原理不同,检测精密度、正确度会受方法学限制,教授学生进行方法学性能评价。”在指导学生时,赵云冬也格外注重帮助他们打破专业禁锢的固有思维、传统思维,发掘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赵云冬表示,医学人都比较严谨,但往往伴随着思维固化的问题,甚至认为教材具有绝对权威性,但实际上生命科学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很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病症的发病机理或是治疗过程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我们现在公认的正确的东西,到毕业以后就过时了。”赵云冬认为,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性判断与反思意识尤为重要。“从日常生活当中到医学上,层层给他们往里引领,让他们自己去考虑。可能有些是实现不了的,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会逐渐地实现。”

迈出去,做有高度的研学者

2019 年至 2020 年,赵云冬在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任副局长一职。“因为挂职人员来自于高校,有技术优势,一方面是去为企业解决技术困难,另一方面则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挂职期间,赵云冬曾帮助制药企业检测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菌,保障企业生产出合格的药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其他高校建立了联系并开展了相关合作,建立了污染菌实体菌库和电子菌库。“南京工程学院的师生帮助我完成了系统,这个软件后续还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其他企业检测完后也可以丰富和完善污染菌库,完成以后可能逐渐会向全国推广,这实际上实现了互利共赢。”挂职的那一年里,赵云冬有了很大感触。“老师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为了申报课题、为了职称,真正更要去响应国家的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服务。”

赵云冬的许多科研项目都围绕农副产品和药品,而他的课题很多也都是通过调研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解决实际困难。今年桦甸的一家企业面临着酸菜生产腐化及褐变问题,为了防止酸菜腐烂和氧化,赵云冬提出用抗菌肽充当“防腐剂”的作用,从而实现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使酸菜不用后天添加防腐剂和护色剂,不仅简化了生产流程,也使产品更加绿色化学无添加。

1982 年,我校在全国最早开办医学检验专业,直到如今已有 41 年的沉淀。赵云冬作为本校培养的教师感到十分自豪,在打造医学检验名片的路上,赵云冬一腔热忱,深深扎根在教学及科研一线岗位,他也希望北华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与发展。